本报记者 贾丽
日前,华为在举办的“第六届创新和知识产权论坛”上,系统披露了创新投入、技术开放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最新进展。华为副总裁、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在发言中表示,2024年华为研发投入达1797亿元,约占全年收入的20.8%,同时专利许可收入创下6.3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创新生态中日益重要的角色。
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
“2024年华为在全球技术贡献方面保持高强度投入,全年公开专利超过3.7万件,向国内外标准组织提交技术提案逾1万篇,并发布学术论文超过1000篇。”樊志勇表示,这一数字较往年再创新高,反映出华为在ICT领域的持续研发活跃度。
根据《2024年欧盟产业研发投入记分牌》,华为研发支出位居全球第六位。这一排名背后,是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研发强度。根据华为此前披露的信息,2025年上半年,华为在研发上保持了高投入,研发费用达969.50亿元,同比增长9.04%,占总营收的22.7%。
华为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催生了“捷报频传”的技术突破。在此次论坛上公布的第六届“十大发明”,正是这种投入产出的集中体现,从Scale-up超节点算力平台实现颠覆性架构,到短距光互联解决智算集群规模拓展的底层瓶颈;从鸿蒙全栈架构重塑操作系统的流畅与安全体验,到折叠形态的多次创新……这些成果横跨计算、连接、存储、操作系统、终端等多个底层领域和关键技术方向,共同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奠定技术基础。
在夯实底座的同时,为加速构建生态体系,华为正通过积极的开放战略,将技术红利释放给整个产业。“技术开放可显著提高技术使用效率,并降低技术使用成本。”樊志勇在论坛上举例称,2024年,OpenHarmony(开源鸿蒙)社区已拥有超8100名共建者,提交了超1000万行新增开源代码;openEuler(开源欧拉)系操作系统累计装机量突破1000万套。此外,CANN计算框架、仓颉编程语言等新开源项目也持续推进。
华为MVP(最具价值专家)马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技术开源是华为快速构建生态、扩大技术影响力与形成事实标准的关键抓手。这与专利保护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
专利“开放与保护”并重
通过持续创新,华为积累了大量高价值专利。在专利领域,华为展现出“双向许可”策略。华为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华为新公开的专利达3.7万件,创历史新高;截至2024年底,华为全球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5万件,连续十年位居WIPO国际专利申请榜首。
截至2024年底,华为的专利授权技术已深度嵌入全球智能终端生态:在蜂窝标准领域,已有超过27亿部5G设备获得华为专利授权;在Wi-Fi领域,超过12亿部消费类电子设备获得授权;在多媒体领域,超过32亿部设备获得华为视频编解码器专利授权。
“华为既是许可方,也是被许可方。”谈及华为的专利策略,樊志勇说,华为主张“平衡的知识产权策略”。2024年华为专利许可收入约为6.3亿美元;历史上华为累计支付的专利许可费约是累计许可收入的三倍。截至2024年底,华为累计签订专利许可协议233个,其中2024年新增22个;95%的收费协议通过谈判与调解达成。
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副教授郝家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华为“95%协议通过谈判达成”的数据具有行业参考价值。这显示多数许可纠纷可通过市场机制解决。随着中国企业在标准必要专利领域话语权提升,如何构建公平、高效的许可环境将成为全球产业合作的关键。
随着全球数字基础设施向万物互联演进,“开放与保护并重”的模式或将成为更多科技企业的战略选择。
湖南大学现代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兼教务处副处长胡玉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华为的案例表明,中国头部科技企业的创新模式已进入‘深水区’,其不再满足于应用层面的微创新,而是向底层技术、架构标准和基础理论迈进。‘开放+保护’的组合拳,意味着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运营从‘防御’转向‘攻守兼备’,从追求数量转向构建质量与价值并重的立体化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