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产业 > 企业信息 > 正文

从上海WAIC到北京WRC:赛博格重塑重载人形机器人产业格局

2025-08-15 17:01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讯 (记者刘晓一)2025年,全球机器人产业正加速迈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从今年6月份举办的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到8月份举办的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WRC),重载人形机器人始终是展会的核心话题之一。由深圳赛博格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博格”)研发的Cyborg-R01,凭借20公斤级的负载能力和90%以上的自主化率,在与国际巨头的同台竞技中崭露头角,重新定义了这一新兴领域的技术标准和产业方向。

    重载人形机器人技术路线逐渐清晰    

    在上海WAIC展会现场,赛博格Cyborg-R01的全球首发吸引了众多目光。这款身高1.8米的人形机器人,搭载了自主研发的仿生全身协同控制系统(OMCI),双臂负载能达到20公斤,连续作业故障率控制在0.1%以下,专门为危化品处理、电力巡检等高危场景设计。

    赛博格创始人董典彪介绍,这款机器人有三项技术突破值得关注。第一是多关节协同承力技术,通过肩、胸、膝的联动结构,能稳定搬运汽车制造等场景中的不规则重物;第二是高精度控制能力,16根仿生肌腱可实现0.1牛力控与0.1毫米操作精度,能满足精密装配的需求;第三是高国产化水平,从本体结构到灵巧手、减速器等核心部件,自主化率超过90%。

    对比国际同类产品,特斯拉OptimusGen-2负载仅5公斤,主要面向家庭服务。波士顿动力Atlas虽能达到20公斤负载,却缺乏工业级的精细操作能力。赛博格在负载与精度的平衡上实现了突破,填补了工业级重载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空白。

    就在此前上海举行的WAIC大会上,赛博格与力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铸造所等5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重载人形机器人模块化开放平台”,重点攻关镁合金轻量化、特种涂层等关键技术。这表明在重载人形机器人领域,已经呈现出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新态势。

    

    (赛博格Cyborg-R01公司供图)

    赛博格开启高危领域“机器换人”新进程

    据悉,从实际应用案例来看,重载人形机器人正在有效替代高危岗位的人工。在山东某化工厂,Cyborg-R01承担20公斤级危化品搬运任务,已实现连续3个月零事故运行。南方电网某变电站,搭载检测设备的机器人攀爬杆塔巡检,效率比人工提升50%。山西煤矿塌方救援中,机器人深入危险区域搬运物资,避免了二次坍塌可能带来的风险。

    董典彪认为,自主研发是突破技术壁垒的关键,从航天级拓扑优化到仿生驱动系统,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打破了欧美垄断。这种聚焦高危领域刚需、以“安全替代”为核心的发展路径,为中国机器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有益借鉴。

    从上海WAIC到北京WRC,重载人形机器人已从技术展示走向产业落地。随着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不断加大,中国有望在全球重载人形机器人赛道上占据主导地位,为“科技强国”战略注入新的动力。

(编辑 郭之宸)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