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目光被滴滴顺风车的“吹风会”吸引时,都不太注意另一个和滴滴相关的新闻。
有媒体报道,在南京,滴滴将于7月24日上调拼车司机端价格,经测算,两人合乘,司机收入增加33%,三人合乘,司机收入增加44%。乍一看,滴滴给司机们送上了一个大礼包。但为什么是南京呢?再看另一条新闻:
7月22日,由一汽、东风、长安三家汽车整机厂商和阿里、腾讯、苏宁联合投资的互联网出行平台T3在南京举办品牌战略发布会。很显然,南京已经成为多家网约车平台“搞事”的城市,去年,美团打车也自南京始。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滴滴为何选择此时此地进行价格调整。这或许是一次防守性行为,意在留住司机。尽管滴滴依然占据着市场超过90%的份额,但市场优势已经不再像合并快的、Uber中国之初的稳固,可谓四面楚歌。在寻求新一轮融资的当下,滴滴必须想办法走出困境。
十面埋伏
2019年,滴滴无法再当“鸵鸟”,因为挑战正在加剧。顺风车第二次媒体吹风会、南京调价已经证明,滴滴必须重估和面对市场的变化。
去年11月份,以共享单车起家的哈啰单车升级为哈啰出行,接入网约车,上线便接入60多个城市;12月,高德打车宣布接入9大网约车平台;今年2月,吉利旗下的曹操专车升级为曹操出行;4月份,美团打车在南京、上海上线聚合打车,接入第三方服务商;7月份,T3出行横空出世。
这就是目前滴滴所面临的行业新格局,老牌对手神州专车、美团打车不仅没有退出市场,反而赛道之外的新玩家不断涌入。这对于滴滴而言,并非好事,尤其是在其最大的利润来源——顺风车业务重启遥遥无期的情况下,再加上负面品牌形象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内忧外患。
我们认为这种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此前,滴滴基于先发和资本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后来者很难在短期内突破;同时,网约车新政的实时,牌照成为网约车新秀的一道高门槛,早期的滴滴却没有这样的限制;第三,竞争中的动力不足,此前滴滴一家独大,其它平台和资本并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虎口夺食,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第四,滴滴破绽大开,安全为其它平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进攻方向。
先说第三点,梳理目前各个网约车玩家,不难发现,汽车整车厂商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从国企首汽、一汽,到民企吉利等,纷纷入局。此前,很多人可能认为只是玩票,但近两年的汽车行业本身发生了变化,促使整车厂商必须寻找新的出路,而网约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整车厂商入局挑战的动力十足。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出现28年以来首次收缩。2019年1-4月,全国乘用车销量继续下滑12%,其中4月单月下降14.6%。此外,全国最大汽车经销商庞大集团破产,吉利发通知要求全员销车等事件,都在说明整车厂商的好日子到头了,传统的制造、销售模式难以为继。那么在互联网+的时代,由纯买卖模式转向自持运营成为一个突破口。所以我们看到,这些汽车品牌联合互联网巨头,纷纷搅动出现市场。
T3发布会上,其CEO就提出,要定制车辆,这正是一种制造优势与互联网运营的完美结合。通过这种方式,最起码可以解决库存问题,还可以借助汽车这个入口,进行互联网转型。这是一种产业垂直化整合的模式,一旦成功,将成为汽车行业的一大创新。
因此,滴滴面临的不是某家企业的压力,而是整个汽车行业的挑战。
生态PK单一
“无证”司机和车辆,是滴滴平台上依然备受诟病的问题,在政策毫无讨价还价的前提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滴滴难以平衡的。完全清理掉不符合资质的司机,将导致平台车辆减少;而不清理,安全隐患始终存在。
T3们显然有备而来,几大车厂参与的网约车平台,大部分采用B2C模式,车辆和司机可控,与滴滴的C2C针锋相对。而对于美团、高德、哈啰这样的互联网平台而言,通过聚合完美结局了牌照和后发劣势的问题。试想,如果从头开始办理牌照、投放车辆、招揽乘客,是无法与滴滴的先发优势抗衡的。
因此,在各地方纷纷推出自己网约车(自带牌照)的情况下,互联网平台只需要接入即可。网约车新秀缺流量,互联网平台受制于牌照,而两者一结合,将完美化解这一问题。某种意义上,美团、高德、哈啰单车以一种合连纵横的方式正在弯道超车,从而与滴滴争夺市场。
汽车厂商的目的在于开创新的商业模式,而互联网平台们,则将出现作为整体战略中的一部分,前台看到的是网约车,但后端则是整个生态的支撑。因此,作为单纯网约车服务平台,滴滴的压力可想而知。
以美团打车、高德、哈啰为例,单纯出行一个领域看,无疑是一笔赔本的买卖,滴滴至今未盈利,OFO已经倒下,摩拜卖身。但如果放在美团生活服务和阿里集团的整个生态来看,这三家网约车出现平台,则是另外一种发展路径。美团打车可以将餐饮、外卖和打车融合,高德、哈啰最直接的同盟者就是支付宝,其作为重要的支付场景,阿里定会全力以赴。
因此,这三家平台具有纵深产业优势,而滴滴相对依然单薄,其后端的金融、汽车服务等还不足以与这几家抗衡。
内忧
如果这是滴滴的外患,那么内忧依然没有解除。其中最大的莫过于顺风车,按照之前媒体的报道,2017年,顺风车业务的利润占公司总利润90%,营收占到总营收10%,并且保持着环比50%的增长。
如此重要的业务,却在去年8月份戛然而止,至今没有明确的上线时间表。而其产生的后果,不仅是直接的营收和利润减少,还会引发整个生态的萎缩。比如用户活跃度,据极光大数据今年3月份的报告显示,去年下半年,滴滴DAU从8月份的1600万降至12月份的1105万,而去年8月份,正是滴滴顺风车下线的时间点。同时,顺风车的用户还将带来客观的保险收入,而现在一切化为乌有。
在三大板块中,滴滴目前面临这样一种困境:专车快车受制政策和市场的双重调整,顺风车上线遥遥无期,出租车赔本赚吆喝(出租车不抽佣)。后两者不赚钱,快车和专车这个“现金牛”却在短时间内无法增加收入。2017年,抽佣16%,去年上调至19%,但根据程维的算法,依然亏损2%。面对竞争中的进攻,滴滴的涨价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如果市场再被其它家抢走导致基数萎缩,营收将进一步下滑。
近期,有媒体报道滴滴开启新一轮融资,估值为620亿美元。今年4月份,Uber披露的招股书显示,滴滴的估值为516亿美元。也就是说,三个月后估值增加百亿美金。这个估值相当于目前Uber的83%。
但两家的收入结构和用户结构还是有很大不同,以用户为例,滴滴去年7月份公布的一个数据是,单月活跃用户首次突破1.2亿,如果上述极光数据准确,那么8月份顺风车下线后,月活能否达到1.2亿就不可知了。即使按照1.2亿计算,其中还有一大部分用户活跃度来自出租车这一没有收入的板块。而Uber2018年年末的数据显示,全年月活用户为9100万,今年一季度为9300万。
猛一看,滴滴用户已经超过Uber,但从人均贡献GMV何收入方面来看,滴滴远低于Uber。Uber去年的GMV为502亿美金,营收为113亿美金;而滴滴虽未公布数据,但有媒体推算,2018年的GMV在460亿美金左右,按照19%的佣金测算,营收大概88亿美金,即使其佣金率与Uber相同达到22%,也只有101美金。以此推算,如果滴滴的业务没有新的起色,其估值几乎见顶,而如果不能尽快上市,资本将被闷死在一级市场。
在郑州空姐案、乐清事件发生时,舆论炸天,程维和柳青都没有露面;而就一个顺风车吹风会,两者已经多次公开发话。显然,滴滴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