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万晨曦
    据中国科学院官网11月1日消息,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建成的2MWt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以下简称“实验堆”)首次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在国际上首次获取钍入熔盐堆运行后实验数据,成为目前国际上唯一运行并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
    东方财富数据显示,截至11月3日收盘,核能核电概念走强,南京宝色股份公司、国机通用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陆重工”)等多股涨停。
    “此次实验堆突破的核心价值在于我国完成了从‘铀依赖’到‘钍应用’的关键跨越,是我国核能产业的里程碑事件。”福州公孙策公关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詹军豪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铀资源匮乏如同一道紧箍咒,制约着我国核能产业的发展,而钍基熔盐堆的技术突破打破了传统核电对铀燃料的依赖,得以充分利用我国储量丰富的钍资源,为我国核电产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全新路径。
    核能技术实现多维突破
    据中国科学院介绍,熔盐堆是以高温熔盐作为冷却剂的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具有固有安全、无水冷却、常压工作和高温输出等优点,是国际公认最适配钍资源核能利用的堆型。钍基熔盐堆的研发,为我国未来钍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发展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与可行方案。
    “从应用端来看,在核能领域中,核电是当下核能最主要、最成熟的商业化应用形式,它将核能转化为电能,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支持。”北京科方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世界范围来看,核电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曾亚川介绍,2024年全球核电发电量已创近十年新高。
    从技术端来看,我国核能技术已实现多维度突破。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核裂变领域,我国的现有技术已在核电产业领域实现成熟的商业化应用,而此次转换实验为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实验数据显示该技术可实现高温制氢、储能与化工融合,构建多能互补的低碳能源体系,为未来百兆瓦级示范工程的建设奠定基础。
    此外,我国在核聚变领域的技术突破同样令人振奋。2025年以来,我国“环流三号”实现“双亿度”运行,EAST装置创下1亿摄氏度维持1066秒的世界纪录,合肥BEST聚变装置主机关键部件顺利交付,标志着项目进入机电总装新阶段。
    “当下我国可控核聚变虽尚未进入商业化阶段,但密集的技术突破表明其正从实验室走出,市场容量也将逐步释放产业动能。”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核裂变、核聚变两项技术虽处于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但都为核电产业链开辟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空间。
    核能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国家政策的持续加码与市场需求的刚性增长。政策层面,今年4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等核电项目;9月12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明确提出,国家加强原子能(也称核能)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原子能产业整体布局。
    在市场需求端,国际权威机构连续四年上调核能发展预期,预计到2050年,全球核电装机规模将突破9亿千瓦,实现翻倍增长。
    “从裂变到聚变的技术演进与协同发展,正推动我国核电产业链从传统制造向高端化、多元化升级。作为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核心基荷电源,核电的战略价值将持续凸显。”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长期来看,SMR、可控核聚变等先进技术将是核能领域重点发展方向。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也将推动核能产业向数字化转型。
    相关上市公司迎发展机遇
    核电产业链涵盖原材料、设备供应、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四大核心环节。在技术突破与项目核准的双重催化下,叠加政策扶持与市场扩容的有利环境,我国核电产业链景气度持续提升。
    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A股市场175家核能核电概念股中,有84家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5家扭亏为盈。
    多家企业表示,核电业务板块已成为其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例如,哈尔滨电气集团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在互动平台表示,三季度业绩上升主要原因,系该公司对核用电机、核主泵、高端屏蔽泵、高温气冷堆主氦风机等产品的供货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所致。
    湖南崇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公司前三季度业绩向好,得益于多领域业务的景气度上升。其中,核电、风电、燃气轮机、石油化工等领域的需求旺盛。同时,为进一步巩固公司核电板块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地位,本公司建设了主泵轴承专门生产线,提升产能和品质保障能力。本公司2025年在手订单特别是国际客户的产品订单持续增长。
    在项目参与方面,产业链企业已深度布局。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互动平台表示,2024年,该公司可控磁体电源产品在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相关项目中标,合同金额约0.7亿元;海陆重工此前在回应投资者时表示,公司有参与钍基熔盐实验堆项目。
    广东村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基永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企业在聚焦核电技术研发的同时,也要同步推进SMR发展以适配多元场景,构建“核电+”产业生态,开展核能供热等综合利用项目,积极探索新模式,并加大核技术在医疗、工业、农业等非动力领域的投入,开拓新增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