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文湘
见习记者 占健宇
从传统的电子元器件分销商,到如今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云汉芯城(上海)互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汉芯城”)走过了二十余年的发展之路。在这条路上,董事长曾烨带领的团队始终聚焦一个目标:用数字化手段重构电子元器件供应链,解决“小散临急”需求服务效率低的行业痛点。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对曾烨进行了专访,深入探讨云汉芯城的成长逻辑、技术护城河以及未来战略。
重构供应链中间环节
“任何一张5000元以下的订单,在线下分销模式下一定是亏钱的。”回顾起创业初期,曾烨表示,传统分销流程中,无论订单金额大小,内部运营成本几乎相同,这就导致小批量订单无人愿意承接。而电子制造业研发阶段普遍存在“多品种、小批量”需求,这一矛盾长期存在。
2010年前后,随着国内互联网基础设施成熟,曾烨带领团队推出B2B线上商城(www.ickey.cn),尝试通过在线化方式整合零散订单,降低人力和流程成本。曾烨表示,这其实是公司主动选择的一条“难而正确的路”,其核心在于用系统化、数字化的方式重构供应链的中间环节。
如今,云汉芯城已形成“交易平台+数据服务+PCBA制造”三大协同板块,通过在线平台吸引流量,基于用户行为数据延伸服务,实现业务的自然生长。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在数字化供应链上的领先优势,云汉芯城即将叩开A股大门。9月19日,云汉芯城正式启动申购,拟发行1627.9025万股,发行价格27.00元/股。此次IPO募投项目包括大数据中心及元器件交易平台升级、电子产业协同制造服务平台建设等,是对公司核心模式的进一步强化。
曾烨表示,公司平台目前已接入全球超2500家优质供应商的海量电子元器件库存数据信息,注册用户数超过69.65万,累计服务企业客户超15.89万家。
打造产业互联网核心壁垒
“产业互联网的核心在于数据驱动。”曾烨强调,必须拥有对数据的强大获取、收集和分析能力,才能实现数字化提效。
公开数据显示,云汉芯城投入十余年构建了包含超4400万电子元器件SPU产品数据、9300万条参数替代关系的数据中台,并开发出HiBOM智能选型工具,将传统需2天至3天的人工BOM表处理压缩至分钟级,解析准确率超90%。
该公司还通过API接口与客户ERP系统直连,实现采购流程全链路数字化。例如,为某智能驾驶企业嵌入专属商城后,其采购效率提升显著,全程留痕也降低了隐性成本。在质检环节,云汉芯城建立了庞大的“黄金样品”库,并取得CNAS国家级质检认证,“不让一片假货流到客户手中”成为平台的品质底线。
曾烨表示,市场对云汉芯城的认可,本质上是对公司长期构建的数据赋能能力的肯定。
国产化与“出海”两手抓
紧扣保障国家供应链安全与顺应中国制造业“出海”两大时代命题,云汉芯城的战略路径清晰可见:对内深耕国产化生产,对外拓展全球网络。
在国产化方面,云汉芯城与超500家国产原厂合作,构建超78万条替代关系数据库,累计助力超4000家企业完成国产化专项替代。当客户搜索进口型号时,系统自动置顶国产元器件方案,成为国产元器件推广的关键窗口。
面对中国制造业“出海”趋势,该公司于2023年成立新加坡全球运营中心,将国内验证的互联网模式复制至海外。曾烨表示,智能共享仓储等募投项目落地后,将进一步提升全球供应链协同效率,“随着中国制造业外溢,中国的供应链企业一定会走向全球”。
值得一提的是,云汉芯城自主研发的国产化垂直搜索引擎,可根据参数一键匹配国产元件,将选型效率提升数倍。截至目前,平台可售国产元器件型号超120万个,国产元器件销售占比持续提升。
从解决“小散临急”需求起步,到如今启动IPO迈向资本市场,云汉芯城以数据和行业认知双轮驱动,逐步成长为电子元器件产业互联网的领军企业。在曾烨的规划中,未来云汉芯城不仅是一家供应链公司,更将成为赋能中国电子产业高效、安全发展的基础设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