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婉霞
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生物制造正迈向规模化生产阶段,然而,从“克”到“吨”的量产却成为多数企业的“生死关”。弈柯莱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弈柯莱”)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径。《证券日报》记者从弈柯莱获悉,成立十年间,公司已将近20种产品推向量产,且多个产品获得较高市占率。日前,弈柯莱已完成国投聚力独家战略投资的4.5亿元融资。
“生物制造的竞争,本质是‘系统化能力’的竞争。我们从一开始就决心要搭建一条可持续产出的标准化商业模式。”弈柯莱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瞿旭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团队通过构建平台化技术、原料突破等方式已建立了难以被复制的竞争壁垒。
平台化技术
打破“研发-量产”天花板
生物制造是一种利用酶等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来生产物质的先进制造方式。理论上,对特定酶进行改造和设计后,可以让它们高效生产出任何物质。然而,选出哪些酶、怎样改造以及如何实现吨级的量产却是一道难题。
弈柯莱在成立之初,就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研发与商业化路径。
弈柯莱是怎么做到规模化的呢?“在技术方面,我们构建了‘设计+改造+应用’的全链条平台化技术体系,将生物制造的核心环节拆成标准化流水线。”瞿旭东称,这既提高了研发速度,也让原本以项目制进行的研发活动平台化,随着研发数据量的积累,带来飞轮效应。
首先,弈柯莱的自研AI算法对全球基因库(GeneBank)“海选”候选酶分子并通过高通量平台完成实验验证,以此完成对于“制造工人”的选拔;在确定“候选人”后,弈柯莱再定向进化改造,以提升酶活性、嵌入高性能底盘细胞,完成“细胞工厂”的建设。瞿旭东透露,截至目前,这套体系已储备6万多种实体酶库,覆盖20类工业反应,可以快速适配不同产品的研发需求。
甜菊糖苷M是一种天然甜味剂,被认为是减糖控糖的理想选择之一。如以传统方式提取,数十吨甜菊叶才能获取1公斤的高纯度的甜菊糖苷M。弈柯莱通过平台化技术成为唯一一家通过国家卫健委批准采用酶转化法生产高端甜味剂甜菊糖苷M的企业,如今,添加了甜菊糖苷M作为配料的新版减糖饮料已经批量上市。
母乳寡糖是一种只存在于母乳中的重要低聚糖,是母乳的第三大营养成分,由弈柯莱生物开发的2'-岩藻糖基乳糖于2023年10月份成功获国家卫健委审批,成为国内第一批持证的母乳寡糖生产商。
“单一产品可实现特定领域的突破,平台化才是‘建生态’。”瞿旭东强调,近三年,公司凭借技术平台拿下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专项支持,累计申请专利200件、授权70余件,实现了平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做原料、拓市场
筑牢发展根基
弈柯莱的高管团队均来自生物制造等相关领域的资深从业者,且核心成员几乎全程伴随了公司的成长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致力于以技术解决产业痛点并坚持创造商业价值,只做‘能落地、有市场’的产品。”瞿旭东称,这主要是因为团队核心成员对于技术及商业化的认知高度一致。
人员稳定也为弈柯莱带来了更多可能。从策略上来看,除研发作为核心平台外,弈柯莱还重点拓展了生物制造的上游原料端及下游商业端。
在上游,弈柯莱将原料瞄向了甲醇和二氧化碳等不受耕地和粮食供应限制的一碳原料。“传统生物制造的原料主要依赖于粮食基原料,如玉米葡萄糖等,这既受到了资源约束,同时,粮食价格波动也会影响到成品的成本。”瞿旭东表示,“而生物制造的终极目标,是用‘最易得的原料’造‘高附加值的产品’。”
据悉,目前,弈柯莱已跑通了一碳替代传统粮食基原料的技术路线,一旦实现大规模应用,不仅能降低生物制造的原料成本,还能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在下游端,弈柯莱选择与终端企业深度绑定开拓市场。例如,母乳寡糖等特定细分领域的产品,弈柯莱联合该领域内具备终端渠道、品牌或市场运营优势的头部企业成立合资公司,输出自身生物制造技术研发核心能力,同时整合合作方的市场资源,协同推进产品的产业化落地。
“合成生物学的价值,不在于发表多少论文、获得多少专利,而在于能为市场提供多少解决痛点的产品。”瞿旭东表示,未来三年,弈柯莱将继续以“商业落地”为导向,推出更多产品并与国内外头部企业深化合作,让生物制造真正走进产业、服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