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红
8月8日,苏州禾盛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盛新材”)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11亿元,同比增长0.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700.31万元,同比增长58.31%。
众和昆仑(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柏文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行业竞争加剧与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双重挑战下,这家深耕家电复合材料领域二十余年的企业,凭借技术沉淀与战略调整实现了盈利能力的显著提升,而其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布局,则为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不确定性与可能性。
作为国内颇具规模的家电外观复合材料制造商,禾盛新材核心业务板块展现出较强韧性。报告期内,其家电复合材料业务贡献营业收入11.86亿元,占总营收的97.87%,虽同比微降0.32%,但毛利率同比提升4.93个百分点至15.03%,盈利水平显著改善。
从区域市场看,国内业务营业收入8.94亿元,占总营收的73.79%,同比下降4%;出口业务营业收入2.93亿元,同比增长13.65%,毛利率达16.62%,较国内业务高出1.94个百分点。出口业务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受益于全球家电市场的平稳复苏,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家用电器出口额达3524.6亿元,同比增长1.4%;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公司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持续增强。
产能与技术优势构成了公司的核心护城河。目前,禾盛新材已建成苏州、合肥两大生产基地,配备四条PCM/VCM生产线、一条智能化复合材料生产线及一条3D打印生产线,年生产总值稳步提升。其子公司苏州兴禾源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与合肥禾盛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均为高新技术企业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截至报告期末,两家子公司累计拥有87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8项,为业务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2024年3月份,禾盛新材与上海超盘企业管理合伙企业共同设立上海海曦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曦技术”),切入人工智能领域。该公司以国产化人工智能芯片为基础,聚焦智算中心服务器、人工智能一体机、模型及云服务等业务,目前已拥有1项发明专利及13项软件著作权。
不过,AI业务仍处于开拓初期,海曦技术目前的产品尚未形成销售收入。公告中也明确提示,该领域面临市场需求不确定性与硬件技术更新快的双重风险:一方面,尽管人工智能一体机应用前景广阔,但市场需求增长速度存在变数;另一方面,若不能紧跟技术迭代趋势,可能导致研发与市场推广出现偏差。
尽管短期业绩表现亮眼,禾盛新材仍需应对多重经营压力。福州公孙策公关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詹军豪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从行业层面看,家电市场增速放缓加剧了竞争,而原材料价格波动与汇率波动则对成本控制形成持续挑战。其建议,公司可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通过长期协议锁定核心原材料成本,并借助外汇对冲工具降低汇率波动影响。
从长期发展来看,禾盛新材还面临传统业务升级与新兴业务拓展的战略平衡难题。詹军豪进一步表示,家电复合材料业务将受益于国家“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推进,为行业带来结构性机会。但AI业务的培育需要持续投入,如何在保证主业稳健的前提下,为新兴业务提供适度且有效的资源支持,避免顾此失彼,将是管理层未来几年需要攻克的核心课题。
值得一提的是,禾盛新材在半年报中明确,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对此,柏文喜认为,这一决策很可能与公司储备资金用于业务拓展有关,尤其是在AI领域的前期投入需求较大。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动态关注两大核心点:一是传统业务能否持续保持盈利韧性,二是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能否探索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这两大因素将共同决定其估值中枢的走向。
(编辑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