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炎涛
东海之滨,浙江舟山群岛,西堠门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滩涂间塔吊林立,重型吊装船臂如钢龙探海,数十米高的桥墩拔地而起……这里浪急风大,有着“东海第一险”之称,曾被国际桥梁界公认为“建桥禁区”。
西堠门公铁两用跨海大桥的钢结构部分由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工业”)旗下中铁宝桥(舟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宝桥舟山公司”)承建。如今,在数字化、智能化和AI(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桥梁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建造的一张名片,中国建造也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进了中铁工业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杭州市的多个生产基地和项目现场,实地感受大国重器背后的工匠精神。
建造难度空前
据了解,2005年至2009年,我国桥梁建设者们在浪涌高达4米的恶劣环境中建成了西堠门大桥,结束了舟山市“孤悬海上”的困境。当前在建的西堠门公铁两用跨海大桥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建成后将打破舟山群岛不通铁路的历史。
这座主跨1488米、宽68米的公铁合建大桥,创造了世界公铁两用桥梁跨度最大、主梁宽度最宽、桩基直径最大,在高铁跨海桥梁中首次应用斜拉悬索协作体系和嵌入式设置沉井基础等五项“世界之最”和三项“世界首次”,建造难度空前。
“在同一片海域上,如果说第一座桥是突破封锁,那第二座桥就是定义标准。”中铁宝桥舟山公司总工程师吴江波指着设计图纸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要把3万余吨的钢结构分解成138个智能模块,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内,相当于在30个足球场大的面积上绣花,挑战很大。
西堠门公铁两用跨海大桥采用的是钢结构斜拉悬索桥,桥墩以上90%的工序先在工厂中生产制作,再通过专业运输船运送至桥位进行安装。2022年,中铁工业提前谋篇布局,建成投产了浙江省规模最大、智能化水平和环保标准全国领先的千亩钢桥梁制造基地——中铁宝桥舟山基地,为我国钢桥梁制造能力持续领跑注入了新动能。
走进西堠门公铁两用跨海大桥智能制造车间,智能焊接机器人列阵排布,机械臂精准定位,激光火花飞溅。在这里,中铁宝桥舟山公司布局了一套钢桥梁制造“五线一系统”智能产线,能够实现全流程制造自动化生产。
吴江波告诉记者,这条国内领先的生产线覆盖了从板材智能下料切割、板单元智能焊接、节段智能总拼、钢箱梁智能涂装、钢护栏智能制造以及车间制造执行智能管控等全过程,实现了钢桥梁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制造,单元件制造的智能设备使用率达100%,生产效率提高了40%以上。
焊接作为钢桥制造的核心环节,其完成质量直接关系到桥梁的安全性和性能。“这些机器人配备的先进机器视觉系统,能够精准识别所需焊接的位置。”中铁宝桥舟山公司技术研发部副部长郭瑞表示,通过给自动化焊接设备接入AI深度学习算法,相当于给机器装上了“智慧大脑”,能够快速捕捉到焊接图像数据,精准识别焊缝中的各类缺陷。设备一旦发现问题,系统将立即发出警报并精准定位,确保不良产品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
“通过智能化升级,产线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产品质量大幅提高,成本也得到有效降低。”吴江波表示,智能工厂的建设将助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行业进步,并不断推动中国造桥水平走向国际领先。
盾构机突破垄断
两座西堠门大桥,展现了中国钢桥梁跨越式发展的辉煌成就。在中铁工业,另一项拳头产品同样见证着大国重器从跟跑到领跑的非凡历程。
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萧山机场西隧道工程项目现场,由中铁工业旗下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启杭号”正在铿锵掘进,为该项目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全新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这台“钢铁巨龙”周身闪烁着警示红光,刀盘旋转激起泥浆飞溅的闷响在排泥管中回响。操作室内,主司机紧盯着操作台,显示器上跳动的推进压力、刀盘扭矩、掘进速度时刻反馈着运行状态。随着中央控制台指令下达,刀盘扭矩缓缓上升,20组千斤顶同步发力,在自主掘进系统的指引下,这台机器将以每分钟30毫米的速度破岩穿土。
据中铁装备华东区域负责人李小岗介绍,“启杭号”盾构机具有大直径、大推力、大扭矩以及高度智能化等特点,其配备了“自主掘进系统、自动纠偏、自动保压、盾尾间隙测量、盾尾密封安全预警、油液在线检测”等多个智能化系统。通过智能化技术,能够对隧道施工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客户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支持,助力客户在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中,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隧道建设。
“中国地大物博,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地质博物馆,这为盾构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撑,从而推动产业的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在智能化方面,我国的盾构机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李小岗表示,过去,我国盾构机主要依赖进口,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2008年,公司研发制造了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中国中铁1号,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盾构机产业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李小岗说。
培育制造行业新质生产力
据悉,中铁工业目前是A股市场上唯一一家主营轨道交通及地下掘进高端装备的工业企业。在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业务领域,公司是我国钢桥梁制造安装的龙头企业。2024年,公司在国内大型钢结构桥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60%。
近年来,中铁工业积极培育和发展制造行业新质生产力,在我国钢桥梁建设、盾构机研发制造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公司加快推动钢结构加工数字化转型和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研发出龙门式焊接机器人、便携式机器人等系列化智能装备,提升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和控制水平。同时,公司还聚焦钢结构制造领域基础和前沿技术的研发,不断加大对高原复杂环境、大跨度大节段等高精尖技术储备。
2024年,作为中铁工业毛利率较高的隧道施工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9.61亿元,同比增长12.31%,占营业收入总额比例同比增长4.36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12月末,公司隧道掘进机产销量连续八年世界第一。在国内市场方面,公司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60%。
中铁工业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未来,公司将持续增加科研投入,特别是在盾构/TBM(隧道掘进机)上,在加强更新迭代的基础上,加大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力度,推进“整机+部件”的商业模式转型。同时,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工厂产线智能化升级,推进建设工业制造人工智能大模型平台,打造更具智能化、绿色化的设备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