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春莲
在中国联通5G网络和医疗云平台支撑下,2月25日上午和下午两场横跨武汉、北京和浙江舟山三地共六个会场的新冠肺炎CT远程会诊顺利举行。
时隔一天,2月27日下午15时,再度依托联通5G网络和医疗云平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董家鸿院士、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灿茂教授,为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医疗队进行了一场重症病例的远程会诊。此次远程会诊对于跨地域的多学科会诊尚属首次。
本次远程会诊是针对一位67岁的重症新冠肺炎感染患者,会诊期间,借助联通5G网络高带宽、低延时、广连接等特点,CT影像等医疗原始文件在北京、广州、上海各地间高速传递。各位专家能够清晰研阅,现场给出权威意见,协助雷神山医院医疗队以最快速度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当前,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湖北等重疫地区依然面临着新冠肺炎患者集中、医疗卫生资源紧张、一线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大等突出问题。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可保证患者在定点救治医院获得全国各界专家的诊疗服务,减少转诊、巡诊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交叉感染。
据现场保障此次远程会诊的中国联通网络技术人员透露,本次会诊在联通5G网络环境下传输了患者的原始病例和会诊画面语音,会诊期间专家的声音图像和操作都顺畅稳定无时延,病例传输快速、无损,充分满足了会诊所需的精确度和流畅度需要。
联通技术人员也对5G远程医疗这项“救命利器”作出了介绍,远程诊疗虽非新兴事物,但随着技术发展,医疗影像数据越来越多,数据的量级越来越大,因此对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是顺利完成远程医疗的核心要素。以“5G远程CT”为例,与普通远程会诊相比,“5G远程CT”可以接入医院的PACS系统,把CT、核磁、超声、各种X光机等医学影像设备产生的原始数据,通过5G网络传输出去,让远程在线的医生能“真正”看清病人的CT影像。非医学人士可能不知,一张CT医学影像的文件往往能够达到几个GB,传输过程中任何一帧画面的丢失都可能造成误诊或漏诊。此外,像远程手术等高难度、高精度的操作,不仅需要8K视频的直播,还需要极低的时延确保安全,这都是非5G网络而不可能做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获得联通5G技术加持的远程会诊技术,不仅能够实现“CT原图”共享,还能实现远程标注等功能。相隔千里的京沪穗汉四地专家,通过5G网络实时在CT影像上对病灶进行判断和标记。这也是在阻击新冠肺炎疫情中,5G技术结合医疗远程诊疗需求完成的最新应用,让救治突破时空限制,为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后盾。
此前,联通5G网络已在全国多地数次保障新冠肺炎患者的远程医疗,为国家远程医疗队“前方临床救治,后方多学科远程支持”相结合的科学救治模式提供了扎实的技术保障。
(编辑 白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