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动态 > 正文

文化筑基与策略精进的共生之道——专访灵均投资蔡枚杰、马志宇

2025-08-19 13:45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昌校宇

    在竞争激烈的量化私募基金行业,宁波灵均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灵均投资”)的发展经历了从陷入低谷到变革回升的过程。2024年初,这家老牌头部量化机构旗下产品由于开盘短时间内集中下单,被证券交易所实施限制交易三天的自律监管措施,公司面临严峻考验。面对危机,灵均投资选择在企业文化、治理结构与合规风控领域深度变革。一年后,该公司旗下的纯多头领航、沪深300指增、中证500指增、中证1000指增等策略产品的业绩均位居行业前列。

    时间拨回2024年初,灵均投资因集中调仓操作引发市场波动,质疑声四起。“那段时间,客户的质疑、团队的压力,都让我们直面问题的严峻性。”在交易风波后的首次联合专访中,灵均投资董事长蔡枚杰与首席投资官马志宇向记者坦言。

    这场风波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灵均投资治理的深层隐忧。“事件反映出企业在投研、交易等核心环节中,存在信息滞后、管理协同不足等问题。”蔡枚杰语气凝重,即便初心向善,若缺乏系统化的治理框架,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偏离合规轨道。

    面对危机,灵均投资选择了一场自我革新。该公司从文化建设到治理层面展开深度整改,构建起“共管+专精”的新模式,即投研与运营不再割裂,而是通过文化共识与制度设计实现无缝衔接,确保“理念拉齐、管理无断层”。

    改革成效在业绩端有所显现。从数据看,截至目前,灵均投资旗下的多款产品收益跻身行业前列。除了文化建设,马志宇还将成功归因于合规风控体系升级、策略持续迭代、服务模式差异化创新三个方面。

    一是风控极致化,合规与收益协同。“风控与收益绝非对立,而是互补。”马志宇表示,灵均投资将监管规则转化为内置参数,嵌入策略与交易系统。例如,禁止在涨跌停板报单、强制拆分大额交易等硬约束机制,既避免了重蹈覆辙,也为策略稳定性打下基础。

    二是策略迭代,强化短周期信号预测。马志宇解释道:“过去,灵均投资的策略更偏向大容量模型和中长期信号。2024年升级后,短周期(1天到2天)预测权重有所提升,这一调整在去年10月份后市场活跃度提升的环境下效果明显。例如,灵均投资1000指增策略产品通过均衡配置短、中、长期信号,既保留大容量优势,又增强了对市场波动的适应性。”

    三是服务差异化,在投教与渠道建设上下“苦功夫”。灵均投资的投教团队以“下沉到细节、覆盖到基层”为核心,通过超千场的路演,将复杂的策略拆解成“白话版”。蔡枚杰认为,投教的本质是“消除信息不对称。买不买产品是其次,先让客户懂策略逻辑”。这种“苦功夫”带来了信任——2025年灵均投资旗下产品打开申购后,各销售渠道反馈显示,客户对回撤的容忍度明显提高。

    当记者问及私募基金行业扶优限劣力度加强时,蔡枚杰停顿片刻说道,头部化趋势下,只有扎实的机构能立足。这种扎实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监管倡导的长期主义的践行,例如严格遵循交易新规,将风控视为业绩可持续的前提;二是对客户利益的坚守。若忽视执行细节,就会付出代价。

    与此同时,蔡枚杰更看重“团队的愿力”:“如果对自己没有极致要求,公司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这种信念在低谷期尤为关键。“爬出低谷的过程中,我们反而更清醒。”她向记者表示。

    蔡枚杰将灵均投资的愿景总结为三点:成为客户心中“值得尊敬的公司”、扎根中国后辐射全球、在服务上创造“不一样的价值”。而实现这些目标的核心,仍是那个朴素的道理——“把事做好,结果自然来”。

(编辑 上官梦露)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