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两会报道组 李万晨曦
“患者自控镇痛技术(PCA)的应用不仅能提高癌痛治疗效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止痛药物的使用量和相应经济开支,符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期望在国家层面推广落实慢性癌痛患者自控镇痛技术,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杰
“疼痛作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在癌症患者尤其晚期患者中极为普遍。”李杰向记者介绍,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世界前列,晚期癌症患者中癌性疼痛发病率高达60%至8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PCA是癌痛重要治疗手段,然而目前在推广落实中面临诸多阻碍,亟待解决以提升癌症患者生活质量。
李杰认为,口服阿片类药物难以满足晚期癌痛患者镇痛需求。PCA技术自上世纪90年代从术后镇痛领域拓展至癌痛治疗,通过改变药物使用途径、提高生物利用度和镇痛效果、减轻不良反应,已被国际国内权威指南认可。对于口服药物效果不佳、不耐受或无口服能力以及难治性癌痛、终末期患者,PCA优势显著,尤其在居家镇痛方面意义重大。
在李杰看来,癌痛治疗使用的PCA设备与术后镇痛相同,但药物种类、剂量、使用时间及医护工作量差异大。目前我国仅有“术后镇痛泵”收费项目且仅限麻醉科术后镇痛收费,慢性癌痛患者所在的肿瘤科、内科及安宁疗护病房,以及居家镇痛患者无法收费,严重影响医护积极性,阻碍了居家镇痛、安宁疗护的推进。
李杰还提到,我国2018年印发的癌症疼痛诊疗规范已严重滞后,在安宁疗护、居家镇痛领域,该规范对PCA院外管理缺乏明确规定,加之“处方管理办法”相关条款模糊,导致医院不敢让患者外带镇痛泵回家,限制了PCA技术在癌痛治疗中的应用。
鉴于此,李杰希望,国家层面能优化收费项目设置,扩充“术后镇痛泵”内涵,将其名称变更为“患者自控镇痛术”,设置收费项目,取消仅限麻醉科收费的限制,使其适用于收治慢性癌痛的科室及慢性癌痛患者居家镇痛。参考浙江省情况,希望按“次”收费,规定3天内不得重复收费,以合理体现医护劳动价值。
同时,李杰也希望由国家卫健委组织相关部门,依据目前癌痛治疗的常用药物和技术,尤其是PCA技术在癌痛治疗中的应用,更新癌症疼痛诊疗规范,明确PCA技术院外管理细则,消除医院对患者外带镇痛泵的顾虑,推动PCA技术在癌痛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编辑 张昕 才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