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宏观经济 > 正文

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夯实“人工智能+”发展底座

2025-08-27 23:47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杜雨萌

    作为继“互联网+”之后国家推动技术革命和产业融合的又一战略部署,国务院近日对外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区块链与数据要素专委会主任陈晓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提出的智能终端普及率目标实际上构建了一个可量化、可追踪的指标体系。这一目标需要通过“硬件渗透+软件赋能”的双轮驱动来实现:一方面,需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AI终端设备等硬件设施的规模化普及;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智能体服务、模型即服务等软件生态的深度集成,真正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

    陈晓华认为,政策采取了明显的分层实施策略。其中,短期内(1年至3年)将以消费提质、产业升级和治理效能作为突破口,因为智能家居、文娱养老等消费场景已具备市场基础,工业智能化和农业数字化也有较快落地条件,加之政务智能化能够迅速提升公共服务效率,这些领域能够较快形成示范效应。

    当前,在我国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背景下,《意见》把“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作为一项重点行动,围绕服务消费和产品消费这两个方面,给出了后续的重点工作方向。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了产业应用的关键阶段,然而,要真正让人工智能从‘技术进步增量’形成‘经济发展增量’,仍需进一步在生产力提升角度发力。”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看来,此次《意见》聚焦生产力提升的重点领域,布局智能原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服务消费新模式、产品消费新场景等,能够加快促进人工智能进一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副主任徐彬认为,《意见》将为我国新型消费市场勾勒出四个趋势:即从“功能体验”向“认知情感”升级,从“千人一面”向“一人千面”升级,从“辅助工具”向“智能伙伴”升级,从“单一业态”向“跨界融合”升级。比如,人工智能与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可孵化出超越传统认知的智能产品新形态,开辟全新消费市场。

    “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突破50万亿元,并有望在不久将来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看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为“人工智能+”开辟了广阔前景。超大规模市场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和创新成本,激发企业将人工智能嵌入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陈晓华表示,总体而言,《意见》本质上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尝试,其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技术投入有效转化为产业生产力,并通过全球合作避免技术割裂,最终实现智能经济对GDP增长和生产率提升的实质贡献。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