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寇佳丽
三季度以来,安徽省、四川省、海南省、重庆市、北京市等多地积极布局未来产业。
例如,北京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消息显示,8月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北京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构建未来产业发展人才高地”“创新完善产业投资体系”“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等多项具体措施。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传统产业增长空间收窄,多地前瞻布局新赛道,能有效重构区域经济版图,更好打造经济新增长点,也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从本轮举措看,不同地方布局未来产业的着手点并不相同。有的地方开展针对性执法检查,旨在为未来产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有的地方细化发展方向,围绕量子科技、元宇宙等赛道布置重点任务;有的地方公示数十个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并适当给予大额奖励,以此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董晓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多维度布局未来产业,背后深层逻辑是地方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地选择更适合发挥差异化优势的路径,如此安排更有利于未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以颠覆性技术为引擎的未来产业正逐步成为全球科技竞争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推动未来产业成长壮大是塑造我国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战略任务。
2023年8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列举了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多个未来产业,强调“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一系列政策举措为未来产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受政策驱动,未来产业整体规模快速扩张。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研究(2025)》显示,2024年我国未来产业产值规模约为11.7万亿元,2025年预计达到13.4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5%左右。
“在诸多未来产业中,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新型储能是最具备成为新支柱产业爆发力的新赛道。3个未来产业的共性在于技术成熟度曲线进入生产成熟期,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形成开发者网络效应,商业化路径清晰可见。”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之下,元宇宙、脑机接口等赛道仍需进行底层硬件突破,而量子信息尚处于实验室阶段。
在新支柱产业的形成过程中,部分未来产业还需要打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制度保障滞后、基础设施支撑不足等关卡。
关于如何打通关卡,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兰日旭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相关部门要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充分激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活力;企业应在自主研发、成果转化与产品设计等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科技成果应用场景落地落实;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主管部门要共同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耐心资本供给体系,为未来产业的成长壮大赋能。
(编辑 才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