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宏观经济 > 正文

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崛起 北京亦庄迈向“飞天之城”

2025-07-24 23:43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向炎涛 李乔宇

    无人驾驶汽车在沙漠、山地中畅通穿行;远在千里之外的专家通过高清全息影像为偏远地区的病人会诊;智能化农具在沙漠腹地根据天空发回的精准数据自动完成灌溉施肥;人们在太空、深海也能顺畅地上传、下载视频……这一幕幕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画面,正随着低轨道卫星星座的密集部署渐行渐近。

    卫星互联网建设及其全域智能的基础设施是实现这一切的关键基石。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又称“北京亦庄”)某火箭企业厂房里,一枚即将发射的新型运载火箭静静矗立于总装测试平台,技术人员正进行着一项项例行检查。与此同时,在不远处的一家卫星企业,工程师正对一颗遥感卫星进行出厂前的功能测试。从火箭制造到卫星调试,从通信基带到地面终端,商业航天的每一个环节正在北京亦庄实现“看得见的协同”。

    作为连接地球与太空的“入口产业”,商业航天正加速嵌入国家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承载着卫星互联网、空天地一体化、6G通信、低空经济等多项前沿领域的关键支撑任务。在全国商业航天版图上,北京亦庄,这片位于北京东南的产业新区,已成为中国商业航天最具代表性的集聚地。全国75%以上的商业火箭整箭企业已落户北京亦庄,区内商业互联网卫星企业聚集度全国最高,2024年空天产业规模突破350亿元,北京亦庄已形成了中国最完整、最密集的航天产业生态。

    “我们重点围绕国家工程和航天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中国商业航天发展主阵地、世界航天产业创新新地标。”北京经开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局副局长、商业航天产业专班主任马朝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访了北京亦庄多家商业航天产业链企业,实地探寻这片产业热土如何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等多重动能加持下,加速迈向“飞天之城”,成为中国商业航天集群化发展的样板。

    火箭企业集聚

    年内“亦庄箭”密集发射

    在商业航天产业链中,火箭是关键的“出入口”。其不仅决定着卫星能否顺利进入轨道,更直接影响着发射频次、任务成本和产业商业化的速度。在北京亦庄,火箭产业正加速走向集聚化、规模化。当前,北京亦庄聚集了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河动力航天”)、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星际荣耀航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火箭企业,初步形成国内最密集的商业火箭创新集群。另外,今年上半年“亦庄箭”实现发射“八连胜”,下半年将更高频次、更高密度发射组网。

    目前,液体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智神星一号”已进入首飞前的最后冲刺阶段。据了解,“智神星一号”首批次两枚火箭已完成组装,具备入场条件,按照计划,其将于2025年10月底首飞,之后投入商业运营。

    “智神星一号”背后的火箭公司星河动力航天,正是北京亦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的重要一员。

    “‘智神星一号’火箭搭载了由我们自主研发的CQ-50发动机。”星河动力航天创始人、CEO刘百奇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智神星一号”火箭采用液氧/煤油作为燃料,可以重复使用约30次;在运力方面,“智神星一号”近地轨道(LEO)运载能力为8吨。

    实现可重复使用是当前火箭制造商追逐的技术高地,可回收技术的落地将大幅降低火箭的发射成本。

    “重复使用技术的成熟,可有效分摊火箭单次发射成本。”刘百奇对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低轨卫星的发射成本大约为每公斤3万元至5万元。以‘智神星系列’火箭为例,重复使用技术可将单位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8000元。”

    据介绍,未来星河动力航天还将聚焦星网工程、千帆星座等大型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任务,重点研发大型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智神星二号”,同时持续开展火箭可重复使用关键技术优化,持续增加火箭一子级重复使用次数,有效分摊单次发射成本。

    在北京亦庄这片土地上,液体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已经衍生出多样化的技术路径。“智神星一号”采用液氧/煤油作为推进剂,探索垂直回收着陆技术路径。而在距离星河动力航天一公里外的星际荣耀航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则选择以液氧/甲烷作为推进剂,探索海上回收技术路径。

    不久的将来,这些来自北京亦庄、技术路径多样的液体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将陆续升空。除“智神星一号”以外,“朱雀三号”“双曲线三号”等多枚液体可重复使用“亦庄箭”亦计划今年开始接续首飞。

    马朝表示,2025年,“亦庄箭”计划发射超过40次,入轨卫星超过130颗。预计到2028年,“亦庄箭”发射规模将接近百次,低轨运力达到1000吨,互联网卫星发射能力达到2000颗。

    从“能上天”到“用得上”

    “星地一体”技术链条快速成型

    如果说火箭是托举梦想升空的重要工具,那么卫星与地面通信系统则是商业航天真正落地生根、服务千行百业的“神经网络”。在北京亦庄,从卫星设计到通信基带设备研发,一条完整的“星地一体”技术链正快速成型,推动航天能力从“能上天”向“用得上”跨越。

    在北京零重空间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零重空间”)的零重力实验室里,记者看到,工程师正在对遥感卫星进行出厂前的功能测试。作为首家注册落户于北京亦庄的卫星企业,零重空间已建立起包括卫星总体设计与仿真、关键技术攻关、核心载荷研制、生产制造及应用服务在内的完整能力体系,致力于构建面向城市遥感、灾害遥感、生态遥感等领域的低轨遥感卫星星座系统。

    商业航天产业正站在爆发式增长的前夜。“卫星互联网被看作是未来6G的一种重要形态,我们现在所做的,其实是在为中国6G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在零重空间董事、副总裁尹寅看来,火箭回收试验不断取得突破,“发星”节奏加快,地面验证体系逐步成熟,为整个产业链向规模化迈进创造了条件。

    “我们的卫星工厂计划2026年投入使用,年产能规划为200台。只要火箭具备批量发射的能力,我们就能批量‘造星’。”尹寅透露,公司正朝着卫星低成本、长寿命、批量化方向发力,目标是让卫星的制造方式像手机、汽车一样走向规模化,从而大幅降低制造成本和在轨服务成本。

    而在卫星“飞天”后,通信链路的“最后一公里”则由北京融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融为科技”)接力完成。这家落户北京亦庄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北京民营百强企业,已成为国内首家全国产化高码率卫星接收产品提供商。其高性能数传基带、卫星测控基带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与商业航天项目,细分市场占有率超过50%。

    作为星地通信的关键技术提供方,融为科技正为我国商业航天通信能力的自主可控和规模化应用提供核心支撑。其所掌握的数传基带、测控基带等核心设备,承担着卫星与地面之间数据传输、指令交互的任务,是卫星真正“用得上”的技术基础,对于构建卫星互联网、低轨宽带、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等新型应用体系至关重要。

    融为科技党支部书记包懿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公司产品已与国内外超100类在轨卫星完成联试或接收,核心算法完全自研,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协同效应加速释放

    打造高密度创新生态

    北京亦庄日益完善的产业链条,为商业航天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产业集聚正加速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与效率提升。

    刘百奇表示,北京亦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已涵盖火箭研制、卫星制造、地面设备、星地通信等全链条环节,产业链条的完善加快了生态协同的形成。

    “北京亦庄已形成‘星箭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尹寅表示,日益完善的火箭产业链,为卫星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区内多家火箭企业为公司提供了丰富的发射窗口资源,使公司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安排卫星发射计划,提升整体任务执行能力与商业化速度。

    “北京亦庄商业航天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基础设施及配套完善,人才支持力度大,大大提升了产业链协同创新效率。”包懿认为,北京亦庄商业航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协同关系。

    目前,融为科技为区内企业如星河动力航天、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提供设备。包懿表示,未来随着入区商业航天企业越来越多,产业链协同效应将逐步显现,公司提供的设备也会逐步增多,为公司良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刘百奇看来,商业航天企业在北京亦庄聚集,不仅能快速对接资源,而且能共享技术、分摊研发成本,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迭代速度。北京亦庄正逐步成为一个可以高频交互、快速试错、集中创新的航天产业新平台。

    “亦庄聚集多家商业航天企业,形成显著产业集群优势。”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通信及军工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兴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亦庄一方面聚集了大量专业人才,有利于企业间协同研发,极大地降低了沟通成本与研发时间;另一方面,完整的产业链便于企业快速获取所需配套资源,加速产品原型开发与迭代,提升整个产业的发展效率与竞争力。

    政策落地见效

    打造世界航天产业新地标

    企业是火种,政策是东风。在北京亦庄,商业航天产业的崛起离不开系统性的政策支持。

    为了全方位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北京亦庄于2024年出台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商业航天产业高地的若干措施》,从创新激励、场地保障、资金支持、生态培育等多方面构建了系统性的政策支持体系。

    在科技创新方面,北京亦庄对企业取得颠覆性成果给予最高5000万元奖励;对承担国家及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的企业,给予最高1∶1的经费支持;对企业建设国家和北京市级创新平台,给予研发和技改投入支持。

    在发射环节,北京亦庄衔接市级政策,率先实施商业火箭发射保险全额报销机制,对新型火箭前三次发射测控费用给予50%补贴,对星座组网、上下游协同、国际市场开拓等均有专项支持。

    在资金支持方面,北京亦庄广泛调度资金,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马朝告诉记者,北京亦庄设立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联合国家级基金、北京市空天产业基金和市场化合作基金,多维度助力企业成长。两年多以来,北京亦庄调度商业航天领域股权投资超过50亿元,带动社会融资超百亿元。

    “作为新兴产业,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前期面临诸多挑战,政策的支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王兴表示,商业航天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以及人才密集型产业,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支持以及来自政府的订单,产业难以实现技术突破,更难实现商业闭环。

    除政策支持之外,北京亦庄也在空间载体布局上提供了全方位保障。马朝介绍,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北京亦庄正加快推进总面积达2500亩、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空天街区建设,打造商业航天企业的高密度集聚地。

    其中,北京火箭大街作为核心地标项目,是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集成了共性技术平台、智能制造中心、创新研发中心和展示运控中心等多项功能,既可服务创新企业的科研实验,也可满足头部企业的系统集成、全球运控与批量制造需求。

    随着商业航天从技术验证阶段步入产业化落地阶段,北京亦庄正全方位加速关键能力的构建与应用场景的拓展。

    马朝介绍,在可重复使用火箭、卫星互联网、空天地一体化等重点方向上,北京亦庄正加快推进商业火箭与卫星关键技术攻关,增强高可靠、低成本的批量化制造能力;同时,依托空天街区,梯次布局卫星互联网产业项目,逐步建成“千星产发”能力,加快壮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在下游应用端,北京亦庄加快培育实际场景,推动商业航天与6G通信、车联网、低空经济、数字城市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助推太空技术全面嵌入未来社会基础设施。

    从仰望星空的梦想出发,到脚踏实地的产业实践,北京亦庄正以领先的技术实力、系统化的产业布局和强劲的政策引擎,加速驶入商业航天的快车道。一个面向全球、链接星辰的“未来之城”,正在腾空而起。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