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如是
7月22日,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25年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第七批新职业正式发布,包括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
从“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到“装修管家”,从“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到“牛肉拉面制作师”,看似跨度极大的职业名录,实则反映了各领域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趋势。新业态、新消费正在深刻重塑就业市场,催生出一批兼具技术含量与时代特色的新职业、新工种。
“随着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现有新职业的分工将愈发细化,新兴技术领域的职业名词也将持续增多。只要培养路径清晰、制度保障跟上,这些新职业完全可以成为高质量就业的代表。”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在此次公布的新职业中,技术驱动型职业持续为产业升级注入动能。“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负责多机协同路径设计与安全管理,广泛应用于物流配送、灯光表演等领域;“电子电路设计师”为智能硬件与芯片制造研发设计电子电路图,助力高端制造业实现技术突破;“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承担评估AI模型性能的重任,随着各种大模型加速落地,该职业已成为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
而民生服务型职业精准对接社会新需求。“银发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职业——养老服务师,从业者需操作智能设备监测老人健康数据,并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其中大部分从业者为再就业退休人员转型而来;“装修管家”通过借助AR头盔验收墙面等方式,全程监督施工质量与进度,推动行业透明化,大幅缩短装修周期;细分新工种“睡眠健康管理师”则针对现代人的睡眠障碍问题,通过智能设备监测数据结合香薰疗法等干预方案提供服务。
消费升级型新工种也在细分领域彰显出强劲潜力。“旅拍定制师”根据游客偏好设计个性化拍摄路线,逐步取代流水线式的拍摄服务;“服务犬驯养师”通过专业化培育训练辅助犬类,满足医疗、救援等场景需求,与宠物经济的崛起形成呼应;“烧烤料理师”“牛肉拉面制作师”等新工种则顺应餐饮消费升级趋势,填补了传统职业在细分领域的空白。
林先平表示:“满足社会民生新需求、新消费的新职业,具有非常明确的市场导向,瞄准的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极具‘烟火气’,同样带来了新的细分赛道和就业空间。”
岗位需求与人才供给的精准匹配,正是新职业持续释放活力的关键。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唯有让岗位所需的技能要求、经验门槛,与人才供给的知识结构、能力储备形成对应,这些分工精细的新职业,才能真正从新鲜事物成长为支撑高质量就业的稳定力量。”
林先平称:“新职业代表着新蓝海。但在此过程中,也要正视新职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诸多挑战。目前,部分管理者仍对新职业缺乏了解,一些新职业尚未建立清晰的评价标准,没有相应资格证书‘保驾护航’,也有不少从业者对新职业存在‘听起来很酷,不知道具体岗位内容和薪酬待遇’的顾虑。破解这些问题,还需要市场需求与教育机构的‘双向奔赴’。”
朱克力表示:“就像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等技术驱动型岗位,既需要掌握前沿工具的实操能力,又依赖快速迭代的知识储备,这就要求职业培训体系紧跟技术迭代节奏。例如,高职院校针对无人机岗位的短期定向培训,便是供需对接的有效尝试。而养老服务师、睡眠健康管理师等民生服务类职业,既需要专业技能,又离不开经验积累,这就需要搭建更灵活的人才转化通道,比如为再就业人员提供针对性技能升级培训,让存量劳动力精准对接增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