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芗逸
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会议指出,要推进传统产业深度绿色转型,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实施,积极应用先进装备和工艺,加快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升级。
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田惠敏认为,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行动方案》等政策的落地将助力经济转型,推动制造业从“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变,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制造业加速转型
近年来,随着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制造业绿色转型取得了积极进展。
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等七部门2024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30年,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传统产业绿色发展层级整体跃升,产业结构和布局明显优化。
在政策支持下,制造业发展的绿色底色持续强化。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国家级绿色工厂达到6430家,实现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约20%,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
同时,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加快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升级”。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华德榜创始人宋向清认为,这将涉及钢铁、化工、有色、建材、轻工纺织等传统行业。在政策引导和资金等要素的支持下,传统行业将加大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入,探索新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提高整个制造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以钢铁行业为例,今年2月份,工信部印发了《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着力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更新提高了工艺装备、环境保护、资源消耗、安全生产等基础指标要求。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行业是制造业中的耗能大户和污染物排放重点领域,这些行业将面临更严格的环保要求和节能减排任务,需要通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应用先进的绿色制造技术和工艺,以实现绿色转型。
政策引导下,钢铁行业正在加快转型步伐。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截至2025年4月20日,共有189家钢铁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其中,141家企业全过程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粗钢产能约5.91亿吨。
“钢铁行业通过设备更新与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了竞争力,为绿色制造体系构建提供了支撑。”田惠敏表示,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将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助力传统产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传统产业深度绿色转型“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实施”,未来相关政策有望在促进投资增长,带动技术改造,助力经济稳定与长远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政策加力支持引导
此前,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曾在国新办2024年10月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着眼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制定出台《行动方案》,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对于《行动方案》的具体内容,陶青介绍,《行动方案》将包括加快推进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制定,加强新兴固废综合利用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清洁低碳氢在工业领域应用等方面内容。
在田惠敏看来,完善标准体系,制定能效标杆值、绿色产品认证规则,建立碳足迹数据库将从政策层面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显著提升环境效益,降低能耗与碳排放。
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指出,要加强共性技术攻关,完善重点领域标准,优化相关政策,健全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更好地支持和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对此,宋向清表示,未来,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将进一步细化。以完善重点领域标准为例,未来政策层面有望加强绿色低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完善产品能效标准、碳排放标准、绿色制造标准等,以标准引领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
宋向清建议,接下来,可以加强财政金融政策支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企业绿色技术研发、节能减排项目、绿色改造升级等给予资金补贴和奖励,鼓励企业加大对绿色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度,加快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绿色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