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熊悦
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指出,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化险,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已经较峰值下降一半。少数高风险机构相对集中的省份正在制定实施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方案,多渠道补充资本。
农村中小银行是全国中小银行的主力成员。根据日前中国银行业协会农村中小银行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全国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行业发展报告(2023)》(下称《报告》),2022年,全国农村中小银行的资产规模实现稳步增长;同时,不良贷款也在加速出清,资产质量整体可控。
不良贷款率下降
《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农村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实现稳步增长,存贷款市场份额和排名位居区域前列,资产质量整体可控,风险抵补能力不断提升。2022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简称农合机构)总资产规模达到47.62万亿元,村镇银行资产规模达2.22万亿元;农合机构贷款总额26.41万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12%,村镇银行各项贷款1.45万亿元,户均贷款余额28.68万元。
资产质量方面,2022年,全国农村中小银行资产质量进一步夯实,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7546亿元,同比下降109亿元,不良贷款率3.22%,同比下降0.4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43.23%,同比上升13.75个百分点。
2022年,是省联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元年。随着浙江农商联合银行于当年4月份挂牌成立,省联社改革在多地有序推进,部分农信机构也在加速合并重组。其中,村镇银行按照监管政策要求,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通过结构性重组,持续化解风险,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村镇银行改革化险背景下,主发起行吸收合并或增持旗下村镇银行,已经成为村镇银行合并重组的重要路径之一。《报告》统计,2022年共有4家村镇银行因被主发起行吸收合并而解散。今年以来,主发起行增持旗下村镇银行、村镇银行被吸收合并、村镇银行股权变更的消息仍持续不断。
如10月2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北监管局公告,同意石家庄新华恒升村镇银行吸收合并石家庄两家村镇银行,并承继其债权、债务;10月24日,武汉农商银行增持海南昌江长江村镇银行、渝农商行增持福建平潭渝农商村镇银行,均获得国家金融监管局批复同意。
北京市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卢若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主发起行增持旗下村镇银行有助于强化主发起行对旗下村镇银行的控制和监督,便于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提供资本、技术、人员、制度等方面的支持,提高村镇银行的合规水平。此外,还有助于避免村镇银行的其他股东抱团组成“隐形实际控制人”,在主发起行不知情的情况下损害村镇银行的利益。
多措施提升不良贷款处置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加快股权改革、完善治理体系也是提升农村中小银行风险防控的重要内容。《报告》提到,2022年,农村中小银行深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优化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通过传统内部消化、批量转让等方式,农合机构不良贷款相关指标出现改善,不良贷款处置取得成效。
实际上,在一些区域的各类商业银行中,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相对较高。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告诉记者,当前农村中小银行处置不良贷款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农村中小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方式单一,缺乏市场化处置手段。目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主要通过核销来处置不良贷款。与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手段相比,贷款核销程序相对复杂,且处置效率较低,在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方面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二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盈利能力较低,损失吸收空间有限。受息差收窄、同业竞争加剧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等因素影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盈利空间收窄,利润增速下滑,制约了核销能力的提升,从而影响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三是中小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风险评估模型设计未能与现阶段实际情况有效结合,同时风险预警有效性需持续提升。
杜阳进一步表示,为解决上述问题,一是要从源头上防范,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贷前、贷中、贷后审批等领域;健全内部机制,不断提升公司治理效能,强化合规、授信、风控等核心业务流程打造,健全长效管理运行机制。二是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加强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建设,强化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合作,推动不良资产处置。探索拓宽不良资产承接机构的类型和范围,积极推广资产证券化、资产收益权转让、债转股等市场化处置方式。三是要提高核销效率。简化核销程序,降低核销门槛,做到应核尽核。针对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差异化的核销监管政策,赋予金融机构充分的自主核销权,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编辑 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