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宏观经济 > 正文

【观点】刘琳薇、张恒礼 |数字文化的创新与传承,让上海更加有“魔”有样

2022-02-10 16:04  来源:国际数字之都

    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2022年2月8日)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强调按照市委部署,切实抓好开局起步工作,加快构建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推进文化市场发展改革和秩序规范,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会议指出,要落实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改革要求,理顺执法机制,进一步加强管理与执法衔接,打造立体监管模式。要提升执法效能,创新监管方式,稳定市场预期,促进产业良性发展,让市场主体和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成果。

QQ图片20220210160618.png

    一个国家的底气是积攒了数千年的文化底蕴,而一个国家的未来则取决于文化的传承。“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发展数字化经济,推进数字化产业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上海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不仅重视产业的升级转型,更是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这也是上海为让文化重新焕彩做出的大胆尝试。

    文化产业需要数字化转型

    文化产业的优质文化内容缺失。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在很多的数字文化产业都集中于技术的发展与资本力量的持续投入,但是没有文化力量的注入,就注定只能成为空壳,而现在很多企业都存在这种问题。日积月累下,文化难以传承,导致企业优质文化内容大量缺失。

    数字化转型为文化产业提供良好平台。在过去,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企业默默无闻,基本都是靠着人们口耳相传进行宣传,但是在数字化变革之下,为传统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好宣传自己的平台,使得传统的文化产业在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焕发新的光彩。举个例子来说,从前有海派文化味道的脱口秀只有在上海才能切身体会到,但是现在拥有了网络,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上海的海派文化和独特味道的脱口秀,可以说数字化转型为上海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

2.png

    数字化使上海文化焕发全新生命力

    上海的黄浦江哺育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上海人民的底气便来自于这千年的文化底蕴。上海有大把的传统文化资源,可到底怎样才能让这些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是个难题,为此上海可是下了大功夫。据上海市文创办统计,2018年符合市级标准的园区数量已达137家,分布15个区总面积近700万平方米。或许,你会听说过思南公馆、1933老厂房、上海M50等诸多网红打卡地点,这些地点或多或少都被进行了IP化开发,成为了数字文化领域具有识别度的线上符号,通过短视频以及网上社区等形式传播后,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往。不得不说,这些网红打卡地点,包括我们的一大会址等红色基因,透过文化数字化,多元化汇聚吸引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一方面充分展现了数字化平台的力量,让上海焕发了年轻的光彩,同时也生产了新的产业亮点与升级。应该说,流量本身是中性的,我们通过上海的精神文化去引导属于我们这座城市的“流量”,特别是经济质量与精神上的正能量。有了这样的流量,上海才更加有“魔”有样。发展流量型经济就是要扮演枢纽的角色,让这些要素汇聚起来,在流动中创造价值。

3.png

    数字化打开文化新视角和路径

    “新冠肺炎疫情给产业规模巨大的文旅领域既踩了一脚刹车,也加了一脚油门,在防疫形势常态化的特征下,我们看到了数字文化产业带动整个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希望。”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范稳表示。很多“新文创”在疫情后时代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带给人们对传统的不同观感,会让人觉得原来传统文化还可以这么“玩”?

    举个例子来说,上海很多博物馆在疫情时开展了数字虚拟展览,使得市民足不出户也可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很多博物馆也开发出了文创周边,让更多的文化元素离得市民更近,不在只是存在于古文物上,而是融入到了市民的生活中。这些数字化的展览、产品都很大程度上以市民更能接受的方式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去,在接地气的同时,也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为上海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路径。

4.png

    数字化推动文化传承与协同发展

    上海现有的数字化转型产业通过新技术、新设备、新平台的研发实现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发现现有的很多文化产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要力保文化产业不被淘汰,那么就需要对文化产业进行传承,在传承的同时进行数字化转型。文化产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又会反哺给数字化转型产业精神力量,进一步带动数字化转型产业的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未来的着眼点

    通过数字化、市场扩大社会服务的供给规模。首先,上海应加快社会服务资源数字化,扩大公共服务资源覆盖范围,包括通过示范引领和试点推进,鼓励发展数字化图书馆、数字文化馆、虚拟博物馆等各种网络数字化虚拟展馆,并大力宣传网络数字化平台。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多注重文化产业、文旅行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用更好的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建设,积极帮助现有传统文化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大力增强已经数字化转型的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巩固已经数字化转型的文化产业的地位。

    文化产业数字化的融合。其次,上海应该有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特色文化等各因素,助力文化产业数字化服务,也要针对不同的文化产业,深入推进线上线下文化产业的融合供给,要多方面、多角度、多方式的照顾到文创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动用身边的一切可融合资源,多进行跨行业新兴尝试,将文创在悄无声息中融入到市民的生活当中去。

    国际化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也必不可少。此外,上海本身已经跨入课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列,那么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本土优势,向世界展现我们上海的风采、中国的风采,通过数字化赋能的形式,将我们上海的文化、中国的文化传递给出去。同时,互联网的交互性也会帮助上海的传统文化与其他世界文化的交流,这正是我们上海“海纳百川、包容并济”思想的体现。

5.png

    数字化转型产业带动文创产业发展。而且,上海很多数字化转型产业已经发展起来了,那么就需要这些产业带动文创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诸如AR、VR等数字化技术,可在多区域进行试点,充分在文娱休闲场所使用,积极引导市民群众对于文创产业的认识度,拓展公共服务链条,带动数字创新、智慧文化等新业态发展,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的概念,将文创产业数字化转型放到市民本身之上。

    文化IP交易和保护也是重中之重。最后,我们在传播上海乃至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时候,需要注意文化IP的保护。原创性的创意和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都非常需要文化保护和国际认可,我们需要构建一整个完善的生态区块链进行文化IP的交易与保护,逐渐形成高效的运营模式,才能更好地将文化传递给每个人。

    国家强调要发展“硬实力”,但同时也不能落下“软实力”。2021年6月,上海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率先提出将“软实力”应用于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发展与治理,推动上海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上海在向世界展示我们的经济发展地非常好的同时,也并没有抛下优秀的文化传统的力量,经济实力帮助我们站稳脚跟,而文化传统的力量则是帮助我们扎根在国际的舞台之上。不得不说,上海文创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在路上,而且会一直在路上。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