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产业风向 > 正文

氢能行业融资热度持续提升 产业链部分业务加速整合寻破局

2025-04-02 19:33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李春莲

    近日,2025国际氢能大会暨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简称“国际氢能大会”)召开。大会聚焦行业前沿,搭建全球氢能产业发展交流、对话和合作的平台,助推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国际氢能大会正式启动了2025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中国氢能联盟将联动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和陕西省共同开展“专精特新企业技术路演赛、科技成果项目转化赛、氢能场景仿真技术应用赛、电解槽长时测试挑战赛”等四大专项赛事。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氢能联盟还在国际氢能大会上发布了2024氢能专精特新投融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目前,氢能产业链各环节发展速度不一,部分环节已进入业务优化或整合并寻求新一轮破局的阶段,市场不仅关注企业技术水平,也更加看重企业的盈利能力。对于中上游正面临起步的产业链环节而言,市场也更侧重企业核心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助力地方氢能生态建设

    2025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以市场为导向,政策赋能,联动四省市共同举办本届大赛,助力地方氢能生态建设,推动中国氢能产业全球化发展。

    据了解,中国氢能联盟于2022年策划启动了首届氢能专精特新大赛品牌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3届。通过大赛,60余家企业完成投资对接,30多家企业获评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余家企业和项目获得投资,其中包括沙特阿美等国际资本战略投资中国企业的代表性案例,另外还有2家国内企业成功上市。大赛深入发掘和培养氢能领域专精特新企业与氢能产业核心力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氢能技术、产业、应用及金融的多层次深度融合。

    报告显示,多数企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制氢企业营收状况相对较好,小部分材料及零部件企业开始实现盈亏平衡。从企业营收规模看,近70%企业去年营收规模在1千万元以下,反映多数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规模体量有待扩张;约20%企业营收规模已处于1千万元至1亿元范围内,另有约10%企业营收超亿元,部分企业初步具备一定市场竞争力,市场份额有望逐步提升。此外,根据已签署订单及战略合作意向,约有41%的企业预计到2025年营收规模将超5千万元,28%企业可达到1亿元以上,营收前景向好。

    同时,企业在氢能产业链的扩产意愿增强,华东、西北、华北区域成为首选地区。

    报告提到,从参赛目标看,57%参赛企业表示愿意在不同区域落地扩产,除获得更多资本关注外,扩大业务规模成为企业另一重要目标。其中华东与西北区域分别凭借良好的装备制造业基础以及丰富的可再生能源禀赋,成为电解水制氢装备企业、氢能储运企业以及数字化系统开发企业首选的落地区域。华北与华南等地区则依托于一系列创新性利好政策的出台,逐步优化的氢能应用场景,增强了产业发展信心,提升了电解水制氢装备及检测、氢能数字化以及燃料电池等各类型企业的落地意愿。

    产业链部分业务加快整合

    根据已披露的融资数据,2020年-2023年氢能融资市场整体呈现增长态势,融资项目总量实现翻番增长,已披露融资总额累计约200亿元。2024年,氢能融资市场趋稳,融资项目量近90件,已披露融资总额超50亿元。

    报告提到,目前氢能行业投融资呈现五大趋势:

    一是行业融资热度有望持续提升,其中具备技术优势的小规模、初创型的企业关注度将会更高。

    具体来看,氢能产业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多数硬科技企业成立年限不长,与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宏观科技金融政策导向高度吻合。同时,随着各地放宽对国有资本投资的限制,国资未来对于氢能行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在此背景下,未来技术实力强的小规模、初创型企业预计会拥有更高的资本关注度,尤其是可解决行业实际痛点的技术企业,例如高灵活性与低成本电解水制氢技术解决方案企业、复杂工况下长寿命核心装备研发制造企业等。

    二是各环节或有更多跨行业企业进入,其中具有技术积累的龙头企业发展潜力大。

    部分氢能领域关键材料及零部件(如质子交换膜、碳纤维复合材料、气瓶阀门、氢液化核心装备等)国产化进程较慢,创业企业入局可能面临较高技术壁垒。但部分材料及零部件在其他行业有多年应用历史,原有企业技术积累雄厚,借助相关研发经验转型氢能行业时,更容易突破技术门槛限制并具备快速交付能力。

    三是部分产业链环节整合进度或将加快,具备高适配灵活性、规模化效应明显的关键零部件行业集中度有望提高。以发展较早的燃料电池行业为例,在“以奖代补”政策即将到期的背景下,相关企业将面临较大经营压力,行业正在推动整合与淘汰,有实力的车企可通过自建电堆及系统产线完成供应链降本。

    四是企业商业化运营能力价值更加凸显,具备市场渠道与资源优势的企业长期发展潜力更大。行业发展初期,多数氢能企业均面临回款周期长、产品的市场验证性不足、下游客户不稳定等问题,导致行业格局不断变动,终端用氢成本始终较高。这对企业的资金实力、渠道资源等商业化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是氢能商品属性不断提升,带动相关产品运营类企业投资价值提升。在工业、交通以及能源等市场低碳转型需求驱动下,未来清洁低碳氢项目建设与运营经验不断积累,氢能将更多作为清洁能源或化工产品参与市场运作。

(编辑 李波 贺俊)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