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产业风向 > 正文

中消协发布2024年十大消费维权热点 专家呼吁构建全链条维权生态

2025-03-16 20:01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李春莲 见习记者 梁傲男

    2024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正式施行,有关部门多举措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持续完善消费维权渠道,消费者的维权意愿、维权能力进一步提升。不过,市场仍存在乱象。

    3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发布2024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其中,“职业闭店人”帮商家卷款跑路坑害消费者、演唱会“货不对板”“柱子票”影响消费体验的社会影响力均超过90,成为年度维权焦点。

    健身房、理发店、教培机构“一夜消失”,消费者追讨无门——这一场景在2024年因“职业闭店人”群体的介入变得更加猖獗。中消协报告显示,该乱象社会影响力达91.8,位居十大热点之首。“职业闭店人”对消费者协商退还预付款等合理诉求不予回应,或是给出虚假承诺,徒增消费者的维权成本,甚至有“职业闭店人”与“跑路商家”打起“割消费者韭菜”的歪心思,以实现不法目的。

    在黑猫投诉平台,有消费者反映,他在北京市某美容美发中心充值5000元后,几个月后被工作人员告知卡内余额不能消费,原老板“跑路”了,需要再重新充值才能使用原卡内余额。他提到:“后来才知道,这是‘职业闭店人’的套路,希望相关部门严厉打击。”

    2024年10月份,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公安局经侦总队通报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2家闭店企业、3家涉案背债中介机构以及2名闭店人被立案调查,涉及虚假登记和协助虚假登记等违法行为。2024年12月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为遏制“职业闭店人”作恶、维护消费者权益增添重要制度保障。

    与此同时,在2024年演出市场复苏的背景下,“柱子票”“货不对板”成为高频维权关键词,此类事件社会影响力达90.4,大量消费者投诉视线被舞台设备遮挡、阵容临时缩水却维权无门。

    记者注意到,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表示:“购票时,平台没有任何遮挡提示。演唱会现场,安保、志愿者不管,主办方不在。投诉后客服只同意退票,但机票、酒店损失谁承担?”

    中消协指出,部分购票平台、主办方“不走心”的行为,给消费者造成不佳体验,甚至引发消费者对主办方虚假宣传的质疑。市场期待高水平、有诚意的演出,主办方应以“物超所值”的消费体验回馈消费者。消费者如遇到演员阵容变动、假唱、演出时长缩水等问题,可保留证据,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合理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除上述焦点问题外,报告还揭示多个新兴维权难点:羽绒制品“以丝代绒”,租房市场“串串房”甲醛超标,租赁市场“提灯定损”类乱象,自动续费服务“暗藏玄机”,“吃谷人”上当受骗,平台大数据“杀熟”等问题持续困扰消费者。

    尽管法规逐步完善,但新型消费陷阱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仍让消费者防不胜防,消费者在举证难、维权成本高等现实困境中举步维艰。如何破解消费市场的“顽疾”?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记者表示,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过程中,需从制度完善、技术赋能和社会共治三方面协同发力,构建全链条维权生态,畅通维权渠道,并调动消费者、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多方积极性。

    当消费者被迫成为“质检员”“侦探”,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已然受损。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高培杰对记者表示,构建全链条维权生态,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层级式维权架构,保障侵权事件能依法受理、依法办理,为维权工作提供高效的监管通道。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垂直领域建立互联互通机制,为消费者、管理协会、政府机构、司法机构间联动协作提供有力抓手,避免消费者和企业之间出现信任缺失。

(编辑 李波 上官梦露)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