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僖
11月23日上午,济南市官宣全面开启2021年暖冬消费季活动,并准备了“10亿元”消费红利。“双十一”的硝烟还未散尽,国内多个省市就推出了新一轮刺激消费举措。
“新一轮促消费既有利于经济增长又利于稳就业稳预期,还有助于使社会经济运行趋于常态化。”清晖智库创始人宋清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只是,满天飞的消费券还能再唤起多少消费热情?在推动消费市场加速回归常态、优化消费供给的过程中,这些促消费措施又该聚焦于哪些新领域?
多地新一轮消费券开抢
近期,国内多省市推出新一轮促消费措施与政策。《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这一轮的力度、参与面和覆盖面都远超此前。
日前,广东省出台了《关于促进城市消费的若干政策》,进一步明确要从壮大市场主体、鼓励连锁经营、提升商圈消费、扩大汽车消费等9个方面促进城市消费,目的就是要聚焦“城市”,紧扣“消费”,突出“促进”。
11月23日,山东省济南市启动了持续3个月,横跨元旦、春节、元宵等节点的“暖冬消费季”,政府计划发放购物、餐饮、汽车三类消费券总额达2000万元,同时,各类重点商贸企业、综合体和特色街区、重点餐饮企业等还将投放各类折扣让利资金约10亿元。
“岁末年初是消费旺季,通过政府补贴、商家让利,可集中释放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济南市商务局副局长张娟向记者表示。据介绍,今年以来济南市已发放了三轮消费券,参与人数60余万次,带动参与企业投放各类折扣让利资金约30亿元。由此,济南市今年前三季度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高达3488.2亿元,同比增长18.6%,增幅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在专栏作家黄涛看来,“春节前消费高峰即将到来,在之前基础上,新一轮促消费举措跟当地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而且更加细致和精准。”
不过,黄涛认为,各地方已经做到了优化消费供给,但关键问题还是要帮助城乡居民提升收入,全面促进消费,让大家可以放心大胆消费。
看懂研究院经济学者王赤坤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促进消费应该围绕提高消费经济实力、消费意愿和消费便利性开展。
消费拉动下再塑新格局
作为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各地方刺激经济、拉动消费的新手段,消费券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良性效果,并在实践摸索中,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和引导性。
如本次广东省的促消费措施提出要扩大汽车消费,包括完善汽车销售网点布局和引导汽车生产经营企业下沉县域市场等。济南“暖冬消费季”也首次定向发放新能源汽车消费券,该市商务局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处处长赵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1000万元消费券可带动5亿元汽车消费额。
宋清辉认为,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社区团购、儿童食品以及医药消费品等领域,正呈现出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其消费潜力巨大,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精细化运作。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多地的促消费措施中更加重视凸显“国际”元素。小到更强力度的商圈、特色街区打造,更多形式的拉动夜经济单元、链接直播电商等,大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格局”也在进行重塑。
如广东省提出要激励发展免退税经济及绿色商场,济南市也在规划依托7家保税展示展销中心,将高端进口商品“开到市民家门口”。“我们将继续打造独具济南特色的标志性消费节庆,增强山东省会的消费吸引力和辐射带动力,引领黄河流域高品质消费、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张娟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鹏对《证券日报》记者说,“依托于各地的自贸区、自贸港等,用免税店的免税政策吸引外购回流,也是在进行消费升级和消费分级。”
王鹏还表示,此轮各地市掀起的促消费行动,正好赶上国内各地正在进行商圈的重构和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竞速发展,政策蕴藏着消费提质升级的突破密码,也因此构成了一大特色。此外,这次促消费的政策措施如果能跟一些试点的技术创新相融合,如与数字人民币的惠民便民活动结合,也将是一大亮点。
(编辑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