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国际要闻 > 正文

世界石油格局正发生根本性变化

2018-02-03 06:17  来源:中国证券报

    在上任后的第一次国情咨文中,美国总统特朗普颇为自豪地说:“我们终结了对美国能源的战争。我们也终结了对美丽的清洁煤炭的战争。我们现在是一个骄傲的能源出口国。”曾几何时,美国是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但现在美国“骄傲”地出口能源了。180度大逆转的背后,则是世界石油格局的根本性变化。

    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的统计,去年11月美国石油日产量逼近1004万桶,仅略低于1970年11月创下的纪录,是2008年美国低点(日均约500万桶)的两倍多。美国在一直头疼的能源问题上的华丽转身,还真不是因为奥巴马主张的清洁能源革命,而是美国北达科他州和得克萨斯州丰富的页岩气或页岩油。因其储量巨大,这种能源在国际能源界又被称为“博弈改变者(GameChanger)”。按照美国能源部的估计,美国可开采的页岩气达862万亿立方英尺,能满足美国100年的需求。

    但过去,这种能源的开采成本很高,甚至每桶成本都远远超过当时的油价,但随着科技进步,尤其是美国“水力压裂法”的广泛运用,页岩气(油)得到大量开采,成本不断下降,特朗普才能最终宣布,美国已经成为“骄傲的能源出口国”。其出口对象,也包括中国。

    石油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页岩气革命”不仅影响到油价,更对整体经济带来促进。在国情咨文中,特朗普大吹法螺,认为自己上台已经创造了240万个就业岗位,美国经济持续向好,苹果等企业正在回归。这是事实。有些改变,确实受益于或即将受益于特朗普的减税政策;但有些,则同“页岩气革命”有莫大关系。正是页岩气(油)的大量开发,使国际油价长期处于低位,美国国内汽油成本低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从而极大降低了美国的生产成本,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并推动美国经济向前发展。

    可能用不了太长时间,美国将超越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油生产国。美国能源信息署在《2012年能源展望》时就预测,美国能源自给率将在2021年突破85%,在2035年达到87%。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甚至比预想得更快。

    基辛格曾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能源版图的改变,毫无疑问将对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带来极大冲击。比如,中东是世界石油的主要供应地,为了确保美国市场的石油供应,美国曾发动或操纵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当年,对于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就认为,主要还是为了中东的石油。

    一旦有了更近距离、更可靠保证的油源,美国将可大大削减中东石油进口量。与之相配合的,美国将从中东逐渐撤离。这种突然打破平衡的举动,将可能使中东变得更加动荡。事实上,沙特一度拒绝压缩石油产量,就是希望逼迫美国页岩气开发者无法承受低油价成本,从而退出市场。但结果事与愿违,科技创新让页岩气开发成本不断下降,沙特、俄罗斯等国在叫苦不迭之后只能压缩产量。

    但经此一役,美国正在奠定国家能源市场王者的地位。美国知名能源问题专家、IHSMarkit副董事长丹尼尔·耶金就感叹:“曾经有几十年时间,唯一的问题是美国石油进口量增长的速度会有多快。但现在全球石油市场就像被放进一个瓶子里用力摇动,新的格局正在浮现。”

    能源格局的变动,对中国来说,意味着新的挑战。从经济层面看,随着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大量财富将不得不用于海外石油的进口,一方面这将极大地受制于人,甚至不排除因某种问题出现“石油危机”,从而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另一方面,这将大大提高“中国制造”的成本,影响中国产品的竞争力。

    从地缘政治层面看,未来中国石油的来源地,除了邻近的中亚和俄罗斯外,更多将来自于海湾地区。但中东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却是稳定油源的最大威胁。美国可以不再需要中东石油,但作为世界最大能源进口国的中国,不能没有中东的供应,这将迫使中国加大在中东地区的投入。

    在过去十多年,为保证能源安全,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有成功之处,也不乏失误之举。比如,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并购石油资源,取得不错成绩;对新能源的开发也走在世界前列,尽管也为其中的泡沫付出代价;对海上石油开采技术取得突破,但在页岩气开发等革命性技术上仍有待突破。

    中国经济巨轮要持续航行,迫切需要更多稳定的石油;中国城市要想摆脱雾霾笼罩的环境噩梦,也需要巨量的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随着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中国的能源安全风险不容忽视。美国过去对能源短缺的恐惧,在未来将转让给中国。当然,美国能从主要石油进口国一跃成为出口国,从一个侧面,显示了科技创新的力量。中国也不能落人之后!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