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过了快一半了,2020年已经严重余额不足,各位打工人今年的KPI都完成了吗?12月除了要忙着冲业绩,还要好好地回顾总结。你的2020“年度关键词”是什么?不过,要是说到今年全国宏观政策中的关键词的话,“促消费”肯定要算一个。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促消费的“招数”一波又一波,其中,消费券似乎总保持着高“曝光率”。消费券确实降低了餐饮娱乐等活动的成本,比如在餐厅吃饭时,可以使用线下餐饮购物券并叠加商家优惠券;点外卖时也有各种满减优惠。如果不用几张消费券,就好像“错过了一个亿”。
消费券的使用也为市场拉来了不少“流量”。就拿北京来说,在北京消费季期间,全市共有6家平台企业发放政企消费券,有8万多家商户参与。截至12月4日,累计发放3900万张政企消费券,财政补贴金额累计达8.29亿元,实现销售额120.62亿元,拉动杠杆14.5倍。
除了北京,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已密集出台多项促消费措施,大力促进消费市场稳步回暖。而在各项举措加持下,很多地区也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比如,山东省“第四届山东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期间,省、市、县三级发放1.5亿元文旅消费券,直接带动消费9.84亿,间接带动消费115.16亿元;四川省全省共19个市(州)先后发放1.5亿元餐饮消费券,拉动消费超过6亿元。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表示,各地发放消费券,既刺激了短期消费,又精准支持了相关行业的复苏。与直接发钱相比,发放消费券更能用于消费而不是储蓄起来,刺激效果更明显。此外,消费券还可以显著改善经济低迷时期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状况,并为后续促消费、扩内需的长期政策落地打下较好基础。
不过,谈及消费券能否作为常规刺激消费的工具时,付一夫表示,消费券的刺激效果虽然立竿见影,但并不能根本性地改变人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消费券只是一次性地提升消费者支付能力,无法为消费市场注入长久动力,所以只能算是“治标不治本”。从长期来看,若想真正推动消费市场的发展壮大,还是应该从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优化商品服务供给质量、完善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继续发力。
(策划 证券日报音视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