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银行工作都是大家眼中的“金饭碗”,收入稳定又体面。但是最近,金融业却传出了要集体降薪的消息。
有从业者表示,受到政策影响,某大型股份制银行要开始带头降薪,某国有大行将紧随其后降薪,随之而来的是整个金融行业都会降薪。还有从业者表示,疫情以来,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冲击,银行业当然也无法独善其身,今年利润整体下降,银行需要压缩成本,给实体经济让利。
就在“银行集体降薪”的消息传开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立刻公开回应表示目前没有降薪的安排。
实际上,银行业降薪传闻并不是空穴来风。今年年初时财政部印发了《国有金融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实施细则》,《细则》中确定了国有金融机构的工资计算公式。今后,工资将会受到净利润增幅影响,如果经营业绩下降,薪酬即下降;经营业绩上升,则薪酬上升。
而银保监会曾在上个月指出,一些机构拨备不达标,即使按照现阶段拨备覆盖率最低标准100%测算,银行机构仍有至少3500亿元的缺口。若均摊到全年补足拨备缺口,这些机构利润增速将会放缓。下一步,银行要保持利润合理增长,适当降低分红,把有限的利润更多用于资本补充,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今后不同的银行经营业绩分化会加剧,而同一家银行不同岗位的薪酬分化也会更加明显。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间的经营业绩、管理绩效不一样,薪酬可能也会不一样。工资的决定机制在改变,传言中对整个银行业大幅度降薪的判断是不能成立的。
不过,虽然银行业会更加明显地按照市场化原则来核定工资,但对核心人才的激励和对金融科技人才的投入不会节省。因为在银行加快布局金融科技领域的过程中,核心人才是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在数字化智能时代,传统的银行服务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累赘”。控制运营成本、优化业务流程,精简部门和岗位职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支出,以及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比降薪更能解决问题。
(策划 证券日报音视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