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TMT频道 > TMT行业 > 正文

联影智能联席CEO沈定刚:大模型将引领医疗走向智能化

2024-05-06 19:26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徐一鸣 见习记者 金婉霞

    具备海量数据、大模型应用潜力的医疗市场已成为垂直类大模型所关注的应用领域。公开资料显示,卫宁健康、商汤科技、医联、科大讯飞等厂商纷纷推进研发医疗大模型,截至目前,国内发布的医疗大模型已逾30个。另一方面,医疗大模型的数据来源、何时实现商业化落地等问题仍是行业痛点。

    在2024年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展上,《证券日报》记者从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联影智能)获悉,该企业新推出的医疗大模型基座“uAI影智大模型”已开始陆续落地应用。“基于该大模型,我们开发了一款全病程智医诊疗系统,已应用于三甲医院的部分科室中,从医生们的使用反馈来看,效果不错。”联影智能联席CEO沈定刚对记者称。

    日前,就大模型产品开发与商业化等问题,《证券日报》记者对沈定刚进行了深度访谈。他对记者称,在不久的将来,大模型与人工智能(AI)将自然而然地融入医疗诊疗中的很多环节,它会变成医院的一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并引领医疗进入一个更加便捷、高效的智能时代。

    医学基础大模型或为数据源突破口

    众所周知,要训练出优质的大模型,需要海量数据,医疗作为强数据积累的行业,非常契合大模型训练对于数据量的需求。因此,当垂直类大模型开始发展时,医疗成了颇受关注的细分赛道。但同时,出于隐私保护等因素考虑,医疗数据却又不易获得,这如何解决?

    沈定刚对记者解释称,在数据获取上,医学影像数据或为一个潜在的突破口,“临床上有70%至80%的医疗信息来自影像,而且全世界的医学影像数据具有统一标准,数据格式也是统一的。”医学影像也是联影智能一直以来的深耕领域,从成绩来看,其数据量领跑行业。公开资料显示,联影智能是联影集团旗下的人工智能公司,依托于联影集团在医学影像中的既有优势,目前联影智能已储备了一座百万级的医疗数据库、百余款AI应用和模型。

    使用这些数据,可以训练一个通用的医疗影像基础大模型。这个基础大模型已展现出了较为惊人的拓展到新器官、新病种的能力。沈定刚透露称,联影智能开发的uAI影智大模型已经具备了对医学影像的通用底层学习技能,开发者只需要用少量的新样本对这个基座大模型进行“投喂”,就能够快速开发出全新的产品,“我们让大模型学习肾动脉血管分割,在测试中,uAI影智大模型仅需10个训练数据就可以达到传统小模型需要使用201个数据才能达到的性能水平。”

    医疗场景有望走向智能化

    在临床应用上,大模型的这种超级学习能力有望使传统医疗走向智能化时代。在采访中,沈定刚简单向记者介绍了基于混合大模型的辅助手术应用:

    在皮瓣移植的手术中,医生需要找到一块穿支血管丰富的皮瓣,确保移植的成功率。混合大模型可以在这个场景中辅助医生。首先大模型对患者的CT扫描影像进行三维建模,产生精细的,包含细微穿支血管的下肢血管三维模型。在手术过程中大模型通过视频信息,获得患者的三维体态信息,将下肢血管三维模型1:1实时投影到了手术台上,并与患者腿部重合。当患者的腿部位置发生变化时,大模型持续将下肢血管三维模型与患者实体进行融合,这样一来,医生在进行下肢手术时可直接用肉眼“透视”到患者身体内部的血管,提升皮瓣选择的准确性,避免潜在手术风险。

    大模型赋能,“投射”患者身体内部的血管(企业供图)

    这只是大模型的一个应用场景。如何摸清初诊患者需求、调取其过往病历,并为之选择合适的就诊科室?人或许精力有限,大模型却可以做到高效阅读、记忆、分类,智能的个性化导诊服务不再是空谈;人类的心脏构造灵巧、功能复杂,且一直处于跳动状态,在介入手术中如何进行精准追踪导丝?通过生成式AI的模型训练,可以帮助在手术中进行精准导航。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其中有些应用已在医院的部分科室中落地。沈定刚认为,未来大模型及人工智能将成为医务工作者离不开的贴身助手,能高效地调度和整理数据资源、自主思考、给出预判,提升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医疗质量,“它自然而然地融入诊疗中的每一个细节,帮助医生”。

    商业落地更讲专业性

    行业层面来看,眼下,医疗大模型已进入加速竞争期,仅在A股上市公司中,就已有润达医疗、卫宁健康、科大讯飞等多家公司表示推进相关研发,不少产品还存在着同质化现象。对此,沈定刚认为,一方面这已是行业趋势,“未来的每一家大公司,都一定会有自己的大模型”;另一方面,他表示,由于场景应用的医疗属性,医疗大模型还有着自身的特点,在进行相关产品开发时,企业应尤其注意这些特殊性。

    比如,医院场景对于数据安全、算力均有着特殊的处理要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关于张三的公开履历信息,大模型一键可查;可是关于张三的病历信息,这属于需要严格保密的个人隐私。”沈定刚解释道,此外,医院对于算力资源的应用成本也较为敏感。

    基于这些考量,沈定刚认为,一般意义上通用超大医疗模型在医院的应用潜力较少,反而基于大模型进一步开发而成的专业的、可及的“小模型”更有落地的可能性,后者更聚焦于具体问题、运行时相对封闭,且对算力的消耗也更为轻量化。“我们的策略是,以uAI影智大模型作为底座,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各类‘小模型’,落地应用;反过来,‘小模型’在应用中实现迭代,又能拿回来反哺大模型底座。这样一来,我们的产品可以持续学习、进化。”沈定刚称,目前,在uAI影智大模型基础上,联影智能已在文本、影像、混合模态三方面均实现了创新产品的落地。

    再比如,对于产品的开发方向上,沈定刚认为医疗大模型应与临床需求密切结合,因为“只有医生才知道真实的痛点在哪里”。为此,沈定刚介绍称,在联影智能,其一般采取的方法系广泛调研以及产学研医,“我们既会派产品经理到医院去广泛调研,也与行业专家一起申请国家的重大项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借由专家的经验,帮助我们厘清对临床问题的定义、应用场景的选择等等,而后再来推进产品开发。”

(编辑 乔川川)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