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鹏
7月29日,由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起的中信金融资产云帆1期实体赋能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正式成立并起息。值得关注的是,这一产品发行规模达100.10亿元,不仅成为年内发行规模最大的企业ABS产品,更创下了信托受益权ABS产品领域的规模纪录,成为目前该品类中发行规模最大的产品。
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807只企业ABS产品成立并起息,发行规模合计达7140.77亿元,相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2.64%和26.10%。
中证鹏元结构融资评级部副总经理汤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年内企业ABS规模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监管部门持续支持,通过拓宽基础资产类型和优化审批流程直接推动市场扩容;同时也得益于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它们利用政策红利积极推动数据资产ABS、持有型不动产类ABS(含REITs)等项目落地,且产投ABS和消费类ABS市场规模扩容也助力了企业ABS发行规模的增长。
市场加速扩容
产品创新迭出
今年以来,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不仅发行规模实现显著扩张,市场活跃度也得到明显提升。
具体来看,一级市场中,产品供给结构持续优化,创新品类加速涌现,有效丰富了市场供给。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知识产权、保障房等政策导向领域ABS发行规模同比增幅分别增长61.45%和100%,为市场注入强劲活力。值得一提的是,数据资产(赋能)ABS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矩阵,也为后续相关产品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例如,5月份,“平安-如皋第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数据资产)”落户深圳证券交易所;7月份,“天风中投保应收账款2期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数据资产赋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顺利落地,这两单产品的相继推出,让资产证券化的创新路径更加清晰。
汤军表示,产品矩阵扩容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带来新融资路径,能助力其盘活数据、知识产权等轻资产并为同类企业提供示范,也为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提供便利。未来,要推动该类产品规模与市场占比进一步提升,还需突破两大关键环节:一方面需持续完善产权界定与登记制度,为轻资产的合规流转筑牢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更精准的估值模型、强化现金流稳定性管理等方式,提升资产收益的可预期性,从而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券商、信托等各类机构发行积极性显著提高,发行节奏不断加快。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参与企业ABS产品发行的企业有329家,相较去年同期的260家,增长26.54%。同时,头部机构发行占比突出,为市场发行规模的显著扩张提供了坚实支撑,比如,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等前五大信托公司合计发行占比超15%。
二级市场上,成交活跃度大幅攀升,投资者参与热情持续高涨,在低利率环境下,ABS产品的收益率优势吸引保险资金、银行理财、外资机构等各类投资者积极配置,二级市场成交金额同比增长48.85%,交易频次显著增加,市场流动性进一步增强。
东方金诚结构融资部执行总监张文玲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收益率水平来看,资产证券化产品到期收益率随无风险利率变动,由于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流动性相对较弱,对比同等风险的普通债券,通常会享受流动性溢价,因此资产证券化产品收益率通常略高于可比信用债。
赋能中小微企业
未来发展空间可期
事实上,企业ABS的推出,初衷在于破解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资产沉淀但融资难”的困局,通过将缺乏流动性但未来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如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进行证券化处理,既帮助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财务结构,又能为其开辟低成本融资渠道。
在张文玲看来,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多呈现“短、小、频、急”的特征,且中小微企业群体广,与资产证券化产品大数定律实现风险分散的产品设计相契合。企业ABS中涉及普惠金融的主要基础资产类型为一般小额贷款债权ABS、银行/互联网消费贷款ABS等。截至目前,两类基础资产的发行规模分别为990亿元、602亿元,在企业ABS中的占比分别为13.87%、8.42%,合计占比超过20%。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资本市场多元化产品体系的一部分,该产品能够打通“资产—资本”转化通道,通过将企业的设备租赁款、知识产权收益等“沉睡资产”转化为可流通的金融产品,既满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也为社会资本提供了对接实体的安全路径,进而引导金融资源更精准地流向实体经济。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在重要会议和文件中明确对企业ABS市场的支持态度。例如,证监会在《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探索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业务”。
此外,针对中小微企业ABS产品发行中可能存在的流程繁琐、门槛较高等问题,金融监管部门联合交易所推出“绿色通道”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小微ABS产品简化审核流程、缩短反馈周期,降低企业发行成本。
这些密集的监管表态与举措,不仅彰显了政策层面对企业ABS在盘活资产、服务实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方面独特作用的认可,更从制度保障、方向引导、风险防控等多个维度为市场持续赋能,为企业ABS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升服务质效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张文玲表示,未来企业ABS市场最值得关注的“新变量”,或将聚焦于发行机制的持续突破,尤其是公募REITs、持有型不动产ABS与类REITs等产品间联动机制的深化。具体来看,持有型不动产ABS可承担起Pre-REITs与公募REITs之间的“桥梁”角色,为资产在不同生命周期匹配适配的融资平台。其中,权益型产品的持有型ABS能够填补公募REITs在资产覆盖范围上的空白,而债权型产品的类REITs则可提供更稳定的现金流支撑。二者形成的互补效应,既能进一步丰富底层资产矩阵,又能合力提升市场整体流动性,为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纵深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