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股票频道 > 证券要闻 > 正文

业绩持续稳定增长 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频获机构调研

2022-11-14 08:28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吴晓璐

    11月10日、11月11日,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中复神鹰、中材国际接连发布接受调研的公告,相继接受30余家机构投资者的调研,交流问题近20个。

    记者关注到,今年9月以来,沪市已有20余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接受机构调研,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场关注度明显提升,改革成效持续凸显。

    市场人士表示,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频繁迎来机构调研,背后是其业绩的持续稳定增长。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数量规模持续提升,经营业绩稳步向好。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频获调研

    经营韧性不断增强

    据记者统计,今年9月以来,沪市已有20余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获主流机构扎堆调研,包括三峡能源、中国船舶、中国移动等,参与券商超百家次,参与机构近三百家次,摩根士丹利、交银施罗德等知名国际投资者也参与其中。

    针对接受调研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场发布个股相关研报近200份,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宏观研报50余份,市场关注热度持续提升。交流内容方面,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杠杆率有所改善、激励机制更为健全、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长期投资价值凸显等特征受到机构研报与媒体报道的重点关注。

    记者关注到,不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调研活动都吸引了多家机构。例如,9月份,中远海控、中远海能、中远海特、中远海发4家“中远”系企业联合接受机构调研,吸引了AspoonCapital、JZCapital等国际投资者,参会人数近百人,实现良好交流效果。

    频繁的机构调研背后,是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业绩持续稳定增长的底气。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数量规模持续提升,经营业绩稳步向好。

    据统计,截至2022年10月末,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共263家,在沪市公司占比一成左右,其中主板238家,科创板25家。2020年至今,沪市新增33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其中主板10家,科创板新增23家,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持续扩充。经营方面,沪市央企也保持了稳健的经营趋势。2021年度,沪市央企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5.67万亿元,净利润2.48万亿元,相较2019年22.22万亿元的营业收入和2.12万亿元的归母净利润而言,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7.5%和8.2%。

    刚刚披露的三季报也显示,沪市央企总体经营稳健,业绩韧性足。2022年前三季度,沪市263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0.89万亿元、净利润2.1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91%、8.93%,经营指标均优于沪市整体水平。总体看,在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以不足两成的公司数贡献了沪市整体超五成的营业收入以及超六成的净利润,在经营韧性凸显。

    从行业情况看,今年前三季度,多数行业业绩稳健。产业链上游行业如煤炭、石油石化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维持在约50%;在新能源车需求量持续增长及电网投资稳步推进的驱动下,电力设备行业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1%和31%,延续了上半年的高增速。

    同时,部分行业业绩环比改善。三季度以来,在车辆购置税减半等政策驱动下,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汽车行业经营业绩有所改善,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环比增速分别为19%和2%。

    改革持续推进

    治理效能不断优化

    三年来,伴随国企改革的步伐,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改革持续推进,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内部制度建设、并购重组、分拆上市、股权激励等方式,内部挖潜,外部借力,不断优化治理效能,持续释放经营活力。

    自2021年2月份,国企混改试点首家单位中国黄金集团黄金珠宝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交易以来,上市公司已逐渐成为国企混改的主要载体,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为国有企业依托资本市场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支持。三年来,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国企的市场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下“加速键”。

    同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制度建设也持续优化,公司治理水平不断向好,切实把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如2022年6月份,中国宝武、国投公司、招商局、中国建材等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股东公司,正式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实现国企监管方式从“管企业”到“管资本”的重要转型,对于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保值增值及提升国有资本控制力、影响力等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沪市主板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不断深入实施专业化整合,聚焦主责主业,加快资源有效整合,在服务国家战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促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经统计,2019年至2022年三季度末,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共披露重组方案50家次,涉及交易金额约2870亿元;完成非公开发行28家次,募集资金约1009亿元。

    同时,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也积极利用分拆上市理顺业务架构、突出主业优势。据统计,自中国铁建于2019年12月披露沪市首单分拆上市方案以来,目前已先后有9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分拆方案。此外,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还积极借力资本市场,通过可转债、定向增发等方式实现融资支持。

    除了外部借力,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也积极内部挖潜,通过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等方式,切实激发管理效能,调动员工积极性。2021年,沪市共有28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股权激励草案,涉及激励股份10.31亿股,以定向发行股票作为主要股票来源,激励对象涉及董监高和核心技术骨干人员等,激励价格最低达到5折;2022年前10个月,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新增宝钢股份、中国联通、中国化学等六家披露股权激励草案。

    服务投资者意识不断强化

    市场认同持续提升

    在“苦练内功”的同时,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秉持尊重投资者、回报投资者理念,通过业绩说明会加大与市场沟通的力度,实施高比例现金分红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记者关注到,近年来,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业绩说明会召开数量和质量都不断提升。2020年、2021年年报业绩说明会均实现全覆盖,且在半年报、三季报披露后,也有越来越多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主动召开业绩说明会。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10日,已有近百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业绩说明会召开公告,且上证50、上证180公司预计将全部召开。在召开形式上,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创新不断,除积极采用视频、图文等多样形式外,还创新性采用“云参观”方式,展示产品业务环节及生产经营流程。据统计,2021年年报期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业绩说明会视频召开比例达46%,呈现形式生动,互动内容丰富,受到市场广泛好评。

    持续以丰厚现金分红回报投资者,是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另一特色。多年来,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都是沪市分红的主力军。据统计,2021年度,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实施利润分配金额合计5988.80亿元,不仅较2019年度4455.21亿元的分红总额增长34.42%,且占沪市分红总额的五成左右,约六成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约四成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分红比例均超过30%,中国石油、中国神华上市以来累计分红率更是接近50%,股东获得感持续提升。

(编辑 白宝玉)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