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食品频道 > 食品行业 > 正文

中国咖啡市场激战正酣 星巴克屡现食安问题地位难保?

2022-06-09 13:43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王丽新

    见习记者 王君

    近日,“星巴克门店因咖啡粉过期被罚”的消息引发热议。这并不是该公司首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去年底,其无锡两家门店因为经营过期食材被罚超百万元。其湖北一家门店也曾因经营过期食品被罚。

    在新老企业争相入局的咖啡市场,号称践行“金标准”的星巴克头部地位还能保住吗?

    因销售过期咖啡粉被罚1万元    

    根据杭州市拱墅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处罚信息显示,上海星巴克咖啡经营有限公司杭州小河路店公司于2021年6月9日从星源(上海)贸易有限公司购进6盒便携式滴滤咖啡(佛罗娜研磨咖啡粉),以69元/盒的价格销售,截至案发,货架上剩余在售的4盒便携式滴滤咖啡(佛罗娜研磨咖啡粉)中,有1盒已超过保质期2天。2022年2月26日,经该公司申请,涉案便携式滴滤咖啡已销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五)项,杭州市拱墅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其罚款1万元。

    6月8日,《证券日报》记者就上述事件采访星巴克方面,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公开报道显示,去年底,有媒体在无锡市两家星巴克门店调查后发现,在所谓的“金标准”下,一些门店食材过期后仍继续用;主管、店员篡改保质期,有的食材被人为“延保”一周;承诺“开封后不过夜”的糕点,第二天偷偷上架。

    彼时,《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星巴克相关负责人,其称已于第一时间关闭了上述门店,并立刻启动深入调查,还表示“对食品安全问题坚决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今年1月29日,无锡市市场监管局经最终核实后,责成上述两家涉事门店停业整改,并分别罚款69.93万元和67.41万元。

    然而,加起来超百万元的罚款并未让星巴克兑现“零容忍”的承诺。

    有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星巴克门店多处于商圈核心位置,而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更会损坏品牌形象。

    竞争激烈盈利能力下滑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全世界咖啡消费年均增速仅为2%,但是中国咖啡消费年均增速高达15%。预计2025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到2171亿元。

    在此背景下,肯德基、麦当劳推陈出新,并在高端精品咖啡市场加大力度;永璞咖啡、三顿半频频获得资本青睐,融资不断;奈雪的茶、喜茶等茶饮品牌纷纷跨界入局推出咖啡产品,甚至中国邮政、李宁都跨界布局咖啡赛道。

    而星巴克的盈利能力却在下滑。最新财报显示,星巴克2022年第一季度中的营收达到76.3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5%;净利润为6.7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而营运利润则为9.4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3.9%。

    中国市场是星巴克第二大市场。而在中国市场,星巴克第一季度营收下跌14%,同店销售额下降了23%,同店交易量下降了20%,客单价下跌4%。根据财报披露,受到疫情影响,从上年第三财季起至今,星巴克在中国约三分之一门店仍临时关闭或仅提供专星送和啡快业务。这导致星巴克在华业务受到一定打击。

    “随着国内咖啡市场的持续扩容,细分赛道上出现了更多精准定位的产品,咖啡赛道竞争激烈。”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门店数量扩张之后,星巴克的整体质量和内控体系都出现较大问题,食安问题不断困扰星巴克,其将逐渐陷入一个定位相对尴尬的境地。”

    随着国内新老企业的加码,星巴克的市场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自身食安问题频发的星巴克,行业地位还能维持多久?

(编辑 上官梦露)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