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频道 > 宏观时评 > 正文

宏观经济政策重要调整已展开

2018-07-27 23:55  来源:证券日报 王军

    ■王军

    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会议围绕更好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确定了围绕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推动有效投资的一系列重大措施。

    如何看待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精神及其后续演化?笔者有一个判断和几点观察。一个判断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正在全面展开。六点观察分别如下:

    此次政策调整是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的一次重要调整,不是政策的全面转向,是从微调向重要调整转变,是对未来三年攻坚期的政策的一次重要调整。也就是说,政策的基本取向并未发生变化,只是对下一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原则、重点、手段进行了调整。

    会议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

    会议强调,应对好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强调高质量发展,不代表不要速度、完全放弃稳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也是201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内容。这既是完成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需要,也是提升经济发展信心、避免经济失速陷入“硬着陆”风险的需要。“高质量发展”与“稳中求进”并不矛盾。“稳”本身就是对发展的基本要求,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进”就要充分体现高质量发展。具体到今年的预期目标或者说运行区间,指的是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不能大幅度偏离6.5%这一目标。

    观察一、政策调整的重点

    会议特别指出,财政金融政策要协同发力,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力服务宏观大局。

    第一,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两个积极的提法是首次)。聚焦减税降费,在确保全年减轻市场主体税费负担1.1万亿元以上的基础上,将企业研发费用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至所有企业,初步测算全年可减税650亿元。对已确定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增值税留抵退税返还的1130亿元在9月底前要基本完成。加强相关方面衔接,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在推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上早见成效。

    第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措施。通过实施台账管理等,建立责任制,把支小再贷款、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免征增值税等政策抓紧落实到位。引导金融机构将降准资金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等。鼓励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豁免发行人连续盈利要求。

    这也许意味着,对于货币总闸门,央行在放松。7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意外开展5020亿元一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3.30%与上次持平。5020亿元的规模,为有记录以来单日最大,以对冲到期的1700亿元,净投放3320亿元。显然,这是一次大手笔的操作,这或许表明,在不宜频繁降准的情况下,未来将通过MLF来继续释放宽松信号,未来的货币将进一步趋于宽松,信贷和社融都有可能继续转好,也就是说,宽货币将继续向宽信用转变,信贷额度有可能在下半年继续放开。

    第三,加快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出资到位,努力实现每年新增支持15万家(次)小微企业和1400亿元贷款目标。对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规模、降低费用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给予奖补。

    第四,坚决出清“僵尸企业”,减少无效资金占用。继续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机构及活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相比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方面而言,在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处置“僵尸企业”方面进展不大。主要存在于国企领域的“僵尸企业”,因长期占用大量土地、资金、原材料、劳动力等社会资源,导致生产要素扭曲配置,社会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大大降低,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下一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聚焦于此,才能真正促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就监管政策而言,在这次会议中并未被直接提及,新闻稿通篇没有任何一处提到去杠杆。笔者认为,金融严监管、去杠杆政策大方向不会改变,但基于外部风险的不断聚集,保持内部稳定的重要性提升,政策主动释放风险的意愿不强,去杠杆的节奏力度会有显著调整,政策面是以稳杠杆替代去杠杆、结构性去杠杆。

    从这次银行理财新规的实施细则看来看,有三个没有改变:资管新规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方向没有改变,监管层整治理财市场乱象的初衷和决心没有改变,银行业面临的严酷局面和未来激烈竞争的格局没有改变。

    此外,此次会议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房地产市场,但笔者认为,应该不会重走刺激房地产的老路。

    观察二、政策调整的手段

    政策调整的手段,一是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二是通过扩大有效投资稳增长。扩大内需的重点还是投资,其背后的逻辑是:今年经济下行,基建增速急速下滑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稳增长还是要稳投资,稳基建,而稳基建的关键是稳基建的融资。逆周期调节短期内非常有必要,而中长期仍需继续推动改革和开放,以及促进创新。具体而言,政策调整的手段,扩大内需的重点是指:激发社会活力,推动有效投资稳定增长,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巩固经济稳中向好势头、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

    一要深化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在交通、油气、电信等领域推介一批以民间投资为主、投资回报机制明确、商业潜力大的项目。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外商再投资鼓励政策,加快已签约外资项目落地。

    二要有效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督促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

    三要对接发展和民生需要,推进建设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

    会议对稳增长的具体项目并没有明确,需要持续关注相关政府部门,如发改、财政等部门后续的动作。

    观察三、政策调整后的市场反应

    从上周五到周二A股市场的表现来看,建筑、建材、钢铁、水泥、有色、煤炭等强周期行业和板块大涨。市场已经给出了投票,看好这些传统的稳增长领域。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没有新周期,还是旧繁荣。

    观察四、政策调整的后续关注点

    第一,关注月底的政治局会议的最终定调。

    第二,关注后续中美贸易战的进展,包括双方的舆论战和心理战,关注积极信号、边际改善的出现。

    第三,关注下半年经济运行数据的变化。现在只是刚刚开始,所以某些方面政策力度可能看起来暂时也许并没有那么大,但不排除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之后,会再出猛药。

    (作者系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