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过去的一个多月,大盘一直在2900上下震荡,向上或者向下的趋势均不明显。进入本周之后,盘面的成交量进一步减少,市场又陷入了存量博弈的局面。上市公司的股东及管理层,面对大盘交投清淡,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有的公司在实施天量回购,另一方面却在清仓减持。
据相关数据的统计,今年以来已有711家公司实施回购,总计808.12亿元,规模远超去年全年,同比增长了6倍。与此同时,作为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大手笔减持计划频现,其中171家公司股东拟清仓式减持。
分行业看,实施股份回购公司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和消费行业中,包括材料、耐用消费品、房地产、生物医药、软件服务与技术硬件设备等。分公司看,今年有9家上市公司的回购金额已突破10亿,包括美的集团、招商蛇口、陕西煤业、伊利股份、分众传媒、中联重科、TCL集团、恒力股份和世纪华通。
财哥认为,上市公司掀起回购潮,有利于提升市场的稳定性。但是,对于股份回购的具体落实,仍然需要区别看待。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于本身财务实力较好、现金流较强的上市公司,其通过自有资金的方式完成股份回购,这样的市场认可度更高,对股票价格的积极影响更为明显。然而,对于护盘式回购的上市公司,仍需警惕股份回购后的变相减持风险。
股份减持方面,据统计数据,今年以来共有2631例拟减持公告,涉及1067家上市公司,累计减持额为1552.27亿元。其中,清仓式减持的约有257例,涉及171家上市公司。
对于减持目的,超过9成大股东表示减持因自身、个人资金需要。其余一部分表示因生产经营需要,此外,不乏一些股东称减持是为了降低股票质押率、化解股份质押风险。
与减持相关的是大A的解禁峰值到来。6月份限售解禁市值3234.85亿元,环比5月份增长18.38%,日均解禁市值143.61亿元。值得一提的是,6月份创业板的解禁市值为2019年年内最高值,也是2016年12月份以来的最高值。
财哥认为,上市公司控股权是比较优质资产,大股东大手笔减持,可能影响后续股权结构的稳定性,从而影响上市公司基本面和业务的稳定性。一般而言,减持超过5%甚至10%,就感觉股东们似乎想要抛弃公司了。特别是现在大盘位于3000点以下出现的清仓式减持,意味着股东自己都不看好公司的前景,而仓皇出逃。
因此,咱们在买入一支标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查看上市公司的公告,清仓式减持的公告,往往意味着未来很长的时间内公司的股价不会出现过好的表现。
周二盘面方面,大盘延续了弱势表现,成交量较昨日进一步缩小,续创四个月以来的新低。技术面上的拐点遇上了消息面上的不确定性,资金均选择了观望。消息面上,最近我们需要关注周四凌晨美联储对降息的态度是否有所转变,贸易纠纷的情况是否能够在月底到来前先行缓和等。总体而言,财哥还是偏乐观的,虽然大盘仍有可能受消息面的影响有所调整,但很多具体标的下行空间也比较有限了,这个想必大家都能认同。反过来想,如果很多标的下行空间有限,那是否代表着大盘的调整空间也有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