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伟
光伏玻璃头部企业主动减产,既是践行行业自律,也是破局“内卷式”竞争的必然选择。
从行业层面看,全球光伏供需错配导致组件价格跌破成本线,光伏产业链头部企业2024年亏损持续扩大,主动减产有利于供求适配,稳定市场秩序。叠加国内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政策引导,光伏行业的行动有望通过调整供给侧,重塑供需平衡。
笔者认为,光伏企业“反内卷”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光伏企业可聚焦技术迭代,构建差异化竞争力。技术路线的快速更迭是光伏行业破局的关键。当前,三大技术路线竞争呈现白热化。其中,TOPCon虽占据主流,但其理论效率上限已接近瓶颈;BC技术凭借更高的组件功率和更优的外观设计,在分布式市场快速渗透;钙钛矿叠层技术成为下一代技术焦点,头部企业已推出钙钛矿叠层组件,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光伏企业需在技术研发上“精准押注”,主动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布局前沿技术,巩固知识产权阵地。
其二,光伏企业可优化产能布局。减产本质是产能结构的优化,而非简单收缩,光伏企业需在“去产能”与“补短板”间找到平衡。产能“出海”作为可选策略之一,不仅能规避贸易壁垒,还可争取新兴市场增量需求。光伏企业可根据区域市场特性调整产能结构,最终通过优化产能配置,与多地需求实现动态匹配。
其三,光伏企业可深化产业链协同,从制造向服务延伸。行业“内卷”的根源在于同质化竞争,光伏企业需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商转向综合能源服务商。例如,企业可通过“垂直一体化”模式降低成本,布局“硅片—电池—组件”全链条以降低产品的边际成本,在面对价格竞争时更具韧性。企业也可以考虑拓展下游应用场景,从“分布式光伏”“光伏+储能”“光伏制氢”等新场景打开增长空间。此外,企业还可以积极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通过优化发电曲线、参与调峰辅助服务等方式提升收益。
综上所述,光伏企业还需以技术迭代为核心驱动力,以全球化布局为战略支撑,以产业链协同为运营基础,在行业洗牌中巩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