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频道 > 产经评论 > 正文

董责险不是“护身符” 董监高仍需且行且珍惜

2021-07-04 23:48  来源:证券日报 黄晓琴

    黄晓琴

    董责险越来越受市场欢迎,这背后与资本市场法治建设的日臻完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此同时,投资者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也令上市公司和董监高倍感转嫁职业风险的紧迫性。受欢迎的生意未必都是好做的生意,一路水涨船高的费率水平不仅代表着董责险的受欢迎程度,也反映了保险公司对董责险风险把控的严苛程度。

    董责险作为舶来品,已引入中国资本市场约20年,但在经年寡淡的市场行情下,做成的“生意”可谓门可罗雀。当多数传统险企在车险业务上肆意跑马圈地之时,董责险却成为在细分市场默默耕耘的小众产品。

    伴随资本市场30多年的蓬勃发展,各项法律法规制度日趋完善。尤其是去年3月1日新证券法的实施,以及注册制、退市制度等相关政策的落地,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董监高、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直接刺激了上市公司董责险的投保需求,上市公司开始把董责险作为有效转嫁董监高职业风险的一道“护身符”,甚至是风险发生后的“救命稻草”。

    其实,即便是投保了董责险,上市公司的董监高们仍需且行且珍惜,在履职尽责的路上恪尽职守、遵纪守法,这才是最大的保障。虽然董责险费率水平一路上涨,保险公司出于对自身风控的考量,在“一对一”量身定制的保险方案中,与被保险的上市公司和个人商定诸多免责条款,董责险的保障范围并不能覆盖所有风险。资本市场的各种风险不容小觑,面对投资者的巨额索赔,上市公司提前投保董责险,无疑是防范于未然的一个较好的制度安排。

    责任险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成熟。责任险是监管部门大力倡导发展的险种之一,但多年来一直进展缓慢,与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设迟缓不无关系,比如,医疗责任险、雇主责任险、各种公关场所责任险等方面的进展。

    当前的保险业如何摆脱低迷的发展态势?以财产险公司为例,应该发挥保险公司的精算优势,积极拓展以责任险为代表的非车险业务,发挥保险业充当社会稳定器的作用,而不是执着于车险“红海”的厮杀。

  • 相关资讯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