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金融机构 > 互联网金融 > 正文

金融服务AI化率仅19% 加速金融与科技融合的三种模式

2019-03-05 11:18  来源:证券日报网 刘会玲

    本报记者 刘会玲

    不久前,德勤(Deloitte)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目前仅有19%的金融机构在使用人工智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稍早发布的2019年CIO调查报告发现,人工智能的实施在过去4年里增长了270%,仅在过去一年里就增长了37%,而在2015年增长率仅为10%。因此,金融服务流程自动化、风控实时化、决策支持智能化、资产资金配置精准化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

    在金融机构加速深化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有三种模式正日渐凸显。

    第一种模式:金融机构自建金融科技子公司。例如,建行于2018年4月注册成立了建信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是国有大行设立的首家金融科技公司。另外,招商银行更是明确要打造“金融科技银行”,其全资子公司招商云创提供基础云、云安全、金融ITSaaS等一系列服务。对于实力强大的“大厂”来说,把金融科技业务作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来抓,实属自然。它们既不缺资金,也不缺客户,又希望自己深度控制自己的数据资源。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模式可能会显得有些封闭,与信息时代的开放理念并不完全一致,而且企业“基因库”对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溢出效应是否兼容,还值得观察。此外,速度也是个问题。

    第二种模式:金融机构与头部科技企业就部分业务进行联合开发。联合是一种省力且速度快的模式,但相对自建而言,关系不够稳固,合纵连横变起来比较快。例如,蚂蚁金服与金融机构的“科技+联合”模式,联合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再比如,众多互金大厂纷纷定义为“金融科技企业”,去金融化,并非简单地换个说法,或正是在为此而谋篇布局。

    如上海新颜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苏宁金融、搜狗金融等超过2000家机构合作,共同在金融科技领域探索。

    第三种模式:金融机构购买优秀金融科技企业的服务,对后者来说,也是它们的2B业务。易知,并不是所有金融机构都具备自建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实力和必要,联合模式,也未必适合规模不那么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业务范围有受局限。这给不少精专的金融科技企业提供了较大的生存空间。

    不管是风控,还是与客户体验紧密相关的流程、安全、账务服务、资源匹配、个性化定制等,AI化都是大势所趋。采用哪种模式,与金融机构自身的禀赋、实力、战略意图和战略思维等紧密相关。然而,不管采用哪种模式,加快融合的速度和进程,十分必要。毕竟,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已大幅提升,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