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洁 苏向杲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中国银行业协会正式发布《2022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中国银行业协会连续第16年发布该报告。
《报告》共六章内容,从完善服务管理体系、加快服务渠道建设、提升服务流程质效、优化金融产品服务、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深化金融服务改革等方面,以简明凝练的文字和丰富生动的案例,全面梳理和总结银行业金融机构过去一年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和实践经验,系统展现了中国银行业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重点、亮点和创新点。
2022年,中国银行业进一步落实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渠道建设,提升金融科技运用能力,加快推进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笔数达4506.44亿笔;离柜交易总额达2375.89万亿元;行业平均电子渠道分流率为96.99%;截至202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服从业人员为4.38万人,全年人工处理来电6.41亿人次。
在推动服务流程创新,切实提升服务效能方面,《报告》提到,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主要业务流程2.60万个,培训厅堂服务人员260.93万人次、理财师59.86万人次、客服热线人员85.27万人次、信用卡热线人员64.90万人次。
在支持实体改善民生方面,《报告》指出,2022年,中国银行业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金融报国,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本业本源,始终聚焦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区域协同发展,扎实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多维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做出积极贡献。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人民至上,践行金融为民,不断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金融服务供给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降低企业和居民金融服务成本,积极助力扩投资稳就业促消费,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供给,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改善民生服务,增进民生福祉,以高质量产品、高标准服务、高水平创新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截至2022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达到59.70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23.60万亿元,同比增速23.60%;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0%;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9.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全国脱贫人口贷款余额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3.10%。
在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达15.34万个网点,线下受众消费者上亿人次。
《报告》指出,党的二十大为中国特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新的一年,中国银行业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勇于直面新问题新挑战,补齐服务能力短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加强公共金融服务供给,建设普惠适老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金融发展成果共享,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助力实体经济优化升级,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聚焦“双循环”发展格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金融工作的新气象新作为。
(编辑 田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