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金融机构 > 银行 > 正文

多措并举提升商业银行资产质量

2019-02-13 06:22  来源:中国证券报

    近年来,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压力不断增大。如何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内外因素加大不良贷款压力

    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速维持高位,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外部环境看,本轮不良贷款高企始于上一轮经济刺激政策后银行信贷快速扩张,随后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央行提高准备金率和利率,经济增长开始减速,不良贷款生成加速。

    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看,管理能力不足加剧了不良贷款压力。一是一些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欠缺预防管理意识,导致无法及时发现信用风险;二是当前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型银行尚未形成科学完善的信用评价机制;三是贷后管理方式重形式、轻实效,管理流程缺乏系统性的动态跟踪机制;四是逾期贷款与不良资产管理领域的团队建设不足,缺乏专业人才;五是问责机制形式化,信贷责任划分不清,“责权利”不能均衡一致。

    随着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凸显,企业倒闭、兼并带来的风险将是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商业银行信贷政策必须与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相适应,最大限度地降低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

    着力提升资产质量

    商业银行应强化对宏观经济的预判能力,制定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的信贷策略。一是打造专业素质过硬的专家团队,持续跟踪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动态变化,及时分析产业政策以及财政货币政策,更具前瞻性地精准把握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制定有效管理战略,科学规范地谋划信贷经营布局,把控全局风险。

    二是掌握产业运作规律,细化行业准入标准。商业银行应在充分掌握各行业商业运作模式、供求关系、竞争机制等市场特征的基础上,完善并细化行业准入标准。针对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发育不成熟、轻资产运作、不确定因素较大等特点,应提高对企业进行资质审核和资产评估的严谨性和可靠性,并基于技术、市场及发展前景等多重因素优选客户,实施名单制管理。

    三是结合区域政策和产业特征,制定区域产业准入标准。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区域政策差距较大,商业银行在制定行业准入标准时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准入标准,避免“一刀切”现象。如某些产能过剩的行业,虽整体上应逐步退出,但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区域政策给某些企业带来了一定市场机会,可适当予以金融支持。新兴产业虽然未来发展潜力较大,但目前新兴产业园区遍地开花,部分地区科研实力不足,产业链不完整,应防范区域风险。

    同时,应构建全面完善的信贷管理机制。一是构建科学完善的贷款管理体系,提高银行信贷业务的审批与监督力度,严格践行“三查制度”。同时,构建明确的问责机制,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二是完善调查方法,有效规避信息不对称问题。充分整合商业银行各职能部门的优势资源,在客户、信贷、风险管理领域构建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审查机制;针对信贷大户组建专门的债权银行联席会,构建科学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广泛征求外聘专家及专业风评机构的建议;与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形成联动机制,以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来杜绝虚假信息及业务。三是加强信贷文化建设,打造高层次、专业化信贷队伍。商业银行必须在人才管理领域构建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改变过去单纯强调市场业绩和资产规模的僵化目标;以更明确、严格的责任制度和激励制度来引导信贷业务人员始终坚持道德底线、风险底线,在整个银行内部打造现代化的信贷文化。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推进资产稳健增长。一是建立健全银行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推进实施违约风险补偿这一优秀创新制度。着重分析借款主体的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并对这一核心指标展开动态化的跟进与分析,借助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科学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关注信贷资金的具体流向,一旦发现风险隐患,及时给出有效止损措施。

    二是强化全流程管理能力,构建长效化的风险管控机制。按照审贷分离和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构建严格的准入机制,将尽职调查与管理渗透到整个信贷流程中,着重对各项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查;着力完善贷审会制度,以实名投票和专家审议为核心来避免相互推诿;充分借助互联网及大数据等新兴科技来提高信贷管理水平,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

    三是构建新型系统性风险管理体系。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调整客户战略、构建综合化客户结构体系,积极推进综合经营,提高风险的抵御能力,从强化银行研发能力体系建设、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审计和内控合规、探索优化资本补充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四是提高对各分支机构经营活动的风险管理能力。各商业银行总行必须强化对自身分支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着重评价分支机构的风险偏好以及所沿用的管理方法,提高对日常经营业务的监管力度。为避免各分支机构出现短视行为、忽视长远发展利益,各商业银行总行不但要对各分支机构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和监督,同时要关注分支机构的具体经营过程及行为。

    运用市场化手段盘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一是在控制有效资产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重组盘活。在外部经济环境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必须将不良资产的处置与盘活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借助追加担保或抵押、更换借款主体、更改还款模式或降低利率等有效方式,切实帮助有困难的企业逐步恢复生产经营,提高自身的偿债能力。在处置不良贷款的过程中必须有效规避短视行为,以实现银行的长远发展为目标,有效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当前利益和未来利益之间的关系,避免操之过急。

    二是借助抵债、转债等手段实现“以时间换空间”。对于借款主体难以在短期内强制性变现的股权及优质资产,在处置时不能操之过急,尽量不在市场低迷阶段进行交易,并借助公开拍卖或者公益价值评估等方式来签订强制性或协议性的抵债合同,在后期市场逐步活跃后,再争取以溢价方式出售,由此实现“以时间换空间”的预期目标。在债务抵偿方面,必须充分借助抵债、转债等市场化操作手段,将不良资产转化为更为灵活的有效资产,由此提高资产收益率。

    三是充分借助市场化、投行化方式来丰富和完善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商业银行应借助资本市场积极把握资产管理机构、授信客户以及社会投资者等外部主体在重组、并购、发行债券、IPO等领域的业务机会以及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中的并购重组机遇,持续探索不良资产处置的多元化路径。同时,与证券、基金、信托等专业机构开展更为全面的合作,借助信用增级、私募或承销商公开发售的方式,将更多欠缺流动性但未来依然能够创造更为稳定收益的不良资产转换为在证券市场上可以流通和销售的证券产品。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