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中国海油:向海图强 价值起航

2025-09-07 23:52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向炎涛

    产量连续多年刷新历史纪录,2025年净产量将超200万桶油当量/日;成本竞争优势保持稳定,保持30美元/桶;高度重视股东回报,2025年上半年股息支付率达45.5%……在“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

    近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证券日报》等媒体,开展“我在‘十四五’这五年上市公司在行动”主题宣传活动。作为我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运营商,五年来,中国海油不仅在产量增长和资源发现上持续突破,也在绿色转型中实现跨越,并在资本市场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与支持。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公司正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增储上产成效显著

    增储上产是衡量一家能源企业发展潜力和综合能力最直接、最核心的指标。

    数据显示,中国海油国内原油连续四年实现年均300万吨以上增量,老油田连续五年保持稳定生产,设计产能连续六年突破千万吨级。2024年,公司原油增产量占全国原油总增量的七成以上,稳居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主力军”地位。

    成绩的背后,是中国海油在勘探开发上的持续深耕。“想要持续稳上产、不断发现新储层,就需要不断打磨革新对海洋的认知体系,加快对勘探开发理念、模式、方法的重塑。”公司有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坚持以大中型油气田为勘探思路不动摇,持续向深,是公司“做厚家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中国海油多个里程碑式发现备受瞩目:开平南亿吨级油田成为我国首个深水深层亿吨级油田;渤中26-6油田探明储量超过2亿立方米,刷新了全球变质岩潜山油田纪录;在渤海超5000米地层中,一口高产井成功投产,展示了公司对深层复杂地质条件的掌控力。

    中国海油首个千亿立方米凝析气田——渤中19-6凝析气田,投产后将为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提供更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供应,并将有力促进公司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这些成果并非偶然。过去五年,中国海油不断细化油藏认识,从对开平南、陵水36-1等油田的勘探突破,到“深海一号”二期、流花16-2油田群等的高效开发,覆盖了浅层岩性、隐性潜山、深水深层、致密层、深煤层等多种类型,形成了跨领域、多层次的勘探开发格局。

    2025年6月25日,中国海油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中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

    五年间,中国海油不断加强一体化协同,开发能力更上一层楼。例如,渤海油田在实现原油上产3000万吨以及建成了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有望于今年突破4000万吨目标;南海东部油田年产量历史性突破2000万立方米大关,连续三年油气产量突破2000万吨油当量;国内陆上获临兴、神府两个千亿方大气田发现,‌旗下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煤层气日产水平跃居国内第一。

    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海油“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另一条主线。拥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硬支撑”赋予了中国海油“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的底气和决心,将海底“黑金”从看不见的资源变成实实在在的储量和产量。

    中国海油有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公司聚焦深水深层勘探、“低边稠”油田高效开发和“双高”油田稳产等难点,攻关形成了油藏精细描述、剩余油挖潜、海上超稠油热采开发、高温高压油气田开发等一批关键技术。这些成果不仅完善了技术体系,还在多个油气田推广应用,为公司的上产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在重大装备上,中国海油不断刷新“国之重器”的纪录。2021年,“深海一号”能源站成功投产,成为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具备三项世界首创技术,实现了我国从1000米级到1500米级超深水开发的跨越。此后,“海葵一号”填补了国内圆筒型FPSO的技术空白,为深海油气田开发提供了全新模式,“海基二号”则通过高效灵活的浮式生产系统,提升了深水油田开发的经济性和稳定性。这些“大国重器”在稳产增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持续把“看得见的资源”转化为“产得出的油气”。

    科技创新也在持续推动中国海油向绿色产业转型。公司不断提升天然气产量占比,推广岸电工程,推进节能减碳技术应用。同时,公司依托自身在海洋工程方面的经验,加快新能源产业布局。2020年,公司首个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并网发电。2023年,世界首个半潜式“双百”深远海浮式风电项目“海油观澜号”成功并网发电。2025年,中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投用,公司的绿色业务逐步与传统业务形成互补。

    中国海油首个海上风电项目的投产,标志着公司在推进能源转型、践行绿色低碳战略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也将为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提供清洁能源保障。

    在“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既是中国海油提升油气产能的硬核力量,也是公司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深海装备的投用、老油田的再开发、新能源的布局,共同勾勒出公司面向未来的发展路径。

    高度重视股东回报

    2022年4月21日,中国海油正式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搭建“A+H”双平台资本运作格局。这一举措不仅为公司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也为A股市场带来了一只优质的能源投资标的。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国海油自A股上市以来,累计实现净利润4730.12亿元,累计现金分红2559.79亿元,分红比率达54.12%,展现出稳健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股东回报水平。在全球能源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公司凭借良好的成本管控和强劲的现金流创造能力,成为了A股市场上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能源央企之一。

    此外,中国海油在香港资本市场的表现也早有验证。公司于1999年注册成立,2001年在港交所挂牌,凭借持续增长的油气储量和稳健的财务结构,逐渐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独立油气勘探和生产商之一。A股上市则进一步完善了公司资本布局,扩大了融资渠道,为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在产能端,中国海油深耕国内海域,渤海油田已建成中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南海、东海等区域也持续贡献稳定产量;在国际化布局上,公司持有多个世界级油气项目权益,业务遍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的资源格局。强大的资源基础和技术实力,使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具备了独特的稀缺性。

    值得关注的是,A股上市不仅增强了中国海油与境内投资者的联动,也将资本市场的力量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动力。通过持续的股东回报,中国海油吸引了诸多长期资金和价值投资者,为企业稳健发展提供了外部支持。同时,公司也将借助资本市场平台,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科技创新,提升全球竞争力。

    同时,中国海油高度重视ESG工作,坚持将ESG理念融入公司发展战略和治理体系。在环境方面,公司坚持环保至上、节约优先,积极落实低碳减排政策,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在社会方面,公司坚持服务社会,创造和谐,造福于民,关注社会需求,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在治理方面,公司坚持高标准的合规管治,加强董事会建设,不断完善公司治理体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深海到资本市场,从增储上产到绿色发展,中国海油在“十四五”时期的实践中展现出了能源央企的责任与担当。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未来,中国海油将扎实推进增储上产、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三大工程,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