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傲男
8月21日晚间,叮咚买菜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这是其正式发布“4G”战略之后的首份季报。
第二季度,叮咚买菜实现GMV(商品交易总额)65亿元,同比增长4.5%;营收为59.8亿元,同比增长6.7%。在盈利方面,Non-GAAP(非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标准下的净利润为1.3亿元,同比增长23.9%,同时在GAAP标准下实现1.1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59.7%。
整体来看,公司已连续实现11个季度的Non-GAAP标准盈利及连续6个季度的GAAP盈利。随着“4G”战略的推进,其针对商品结构和客群的调整正看到初步成果。
推行“4G”战略
今年,叮咚买菜执行“4G”战略(好用户、好商品、好服务、好心智)和聚焦在“一寸窄,一公里深”的策略,并进行了APP“品质之爱”升级、商品开发事业部拆分、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等一系列调整。
在财报业绩说明会上,叮咚买菜高层提及,大盘增长的很大一部分是新动作带来的。比如,第二季度大盘用户的月均下单频次达4.4次,保持同比增长。其中,更加关注商品新鲜、品质和特色的“好用户”群体的月下单频次达到8.1次。
财报显示,6月份,叮咚买菜“好用户”的占比接近30%,并贡献了高达68.5%的GMV;新客中“好用户”的占比也高达80%。
报告期内,叮咚买菜在江浙沪地区的护城河优势明显。在上海,叮咚买菜在消费者渗透率已经比较高的基础上,第二季度GMV同比增长3.5%;江浙地区GMV同比增长11%,其中10个城市的同比增速超过20%。
中金公司研报显示,叮咚买菜聚焦差异化商品建设和江浙沪品质家庭用户的餐饮需求,和其他参与者偏流量和补贴的模式存在错位。相比于上一轮前置仓激烈竞争时的状态,平台在用户认知、供应链能力和商品建设上都有了长足进步,“4G战略”推行后和现有即时零售参与者的差异化有望加大。
有分析认为,新战略之下,叮咚买菜的“数智大脑”系统已经从最初的“供应链效率提升工具”的定位,升级为驱动业务模式创新与优化用户体验的关键引擎,应用在所有业务核心环节,既辅助全链路业务的高效经营,也帮助商品开发人员进行开发决策,另外也能通过前台+后台的AI技术应用,提升消费者对线上线下的全程体验感。
“叮咚买菜的差异化竞争力源于‘快(30分钟达)+鲜(产地直采)+准(算法荐品)’的价值组合,形成区别于传统商超到店模式与社区团购次日达逻辑的独特优势,未来有望通过稳固自身差异化的产品、服务和优势地域空间布局,形成较为坚实的用户基本盘和市场增量空间。”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表示。
深耕供应链
在海外市场,叮咚买菜以“供应商”形式拓展,向更多海外B端渠道供货。
在叮咚买菜对未来业务的规划中,围绕着商品和供应链能力,通过生鲜直采、自有农场和工厂以及商品开发团队,实现商品的“有货”与稳定供应。通过其APP和国内外多个销售渠道,提升全渠道销售的规模化与效率,实现“卖得好”。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商品和供应链不断拓展触达范围,让商品走向更多国家和地区。
第二季度,平台来自ToB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69.4%,收入占比同比提升了1.6个百分点。
华泰证券研报显示,近年来生鲜电商行业规模保持较高增速,行业规模由2020年的3641亿元上升至2024年的7368亿元;生鲜电商2024年线上渗透率为14.9%,对比国家统计局披露的2024年26.8%的实物商品线上零售渗透率仍有较大上升空间。随着各平台持续深耕,生鲜电商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4G”战略和“一寸窄一公里深”策略的推进,叮咚买菜的独特模式与竞争力,有望在自身最擅长的业务能力之上,撬动更大的增长势能。
提及盈利改善的核心因素,叮咚买菜CFO兼叮咚谷雨董事长王松在供应链生态峰会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是以较小规模SKU货盘精准匹配用户需求,避免品类盲目扩张;二是行业协同推动底层能力建设,赋能运营效率;三是把控供应链调度效率,平衡“控损”与“控缺”的黄金比例;四是聚焦城市仓密度、单量密度、买手制选品精准度及AOV(客均笔单价),通过数据驱动优化运营,实现盈利突破。
“当然,我们的变革还需要很长时间,但我们相信效果会越来越明显,我们会是时间的朋友,也为投资人创造长期价值。”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在业绩会上如此表示。
叮咚买菜方面表示,有信心维持同期规模,并且持续盈利。截至二季度末,公司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受限资金、短期投资以及长期理财的余额为40.1亿元,稳健的现金流将继续为其后续的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编辑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