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鹏
8月5日,宁波博汇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濮阳濮耐高温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温州宏丰电工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楚江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楚江新材”)5家公司均发布提示性公告,宣布将于本月内提前赎回各自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
事实上,今年以来,伴随A股市场表现持续向好,可转债市场提前赎回现象明显增多,这一趋势在8月份体现得尤为突出。据上市公司公告不完全统计,8月份至少有13只转债将迎来最后交易日,其中除1只是因为到期摘牌外,剩余12只皆是因为触发提前赎回条款而退市。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分析师翟恬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今年以来,一方面,权益市场呈现震荡上行态势,特别是小微盘股持续走高,推动正股价格攀升,使得更多转债达到强赎触发条件,进而带动触发强赎条款的转债数量明显增加;另一方面,转债市场“老龄化”特征进一步凸显,当前触发强赎条件的转债平均剩余期限不断缩短。由于后续推动转股的时间窗口有限,发行人在触发强赎后,选择以强赎方式完成退出的意愿整体有所提升。综合来看,当前权益市场与转债市场的持续走强,加快了转债市场存量的退出节奏,叠加新券供给依旧偏缓,转债市场“供弱需强”格局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多因素驱动转债加速退出
据悉,转债赎回是可转换债券的核心机制,指发行公司在特定条件下以约定价格回购投资者持有的未转股债券。其触发条件包括强制赎回条款和股东大会决议两种类型。
从8月份情况来看,触发强制赎回条款是导致多数转债退市的主要原因。强制赎回条款通常规定,当公司股票在任何连续30个交易日中至少15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格不低于当期转股价格的130%时,公司有权按照约定价格赎回未转股的可转债。
以楚江转债为例,自2025年7月2日至7月22日,楚江新材股票价格已有15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不低于楚江转债当期转股价格(即6.10元/股)的130%(即7.93元/股),因而触发有条件赎回条款。
不难发现,当A股市场行情较好时,正股价格上涨,容易触发可转债的强制赎回条款,使得更多转债以强赎方式退出市场。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年内已有71只转债退市,其中有51只以强赎方式退出,占比达71.83%,这与今年以来A股市场震荡上行的趋势形成呼应。
中证鹏元研究发展部资深研究员史晓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权益市场显著回暖是此轮“赎回潮”出现的核心诱因。2024年第四季度起,A股市场持续走强,正股价格上涨带动可转债转股价值提升,当正股价格连续超转股价格130%时,发行人倾向行使赎回权以推动持有人加速转股、减轻债务压力。此外,临期转债数量增加加剧了这一趋势。2025年初存量转债中57%剩余期限不足2年,发行人在转债临到期时推动持有人转股的意愿更强,而2024年开启的集中下修转股价浪潮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此轮强赎节奏。
提前赎回带来多维度影响
可转债的提前“赎回潮”不仅是市场行情与机制作用的直接体现,更对发行公司、投资者及市场整体生态产生多维度影响。
对于发行人而言,强赎是优化财务结构的重要手段。在史晓姗看来:“上市公司通过强赎将债务转股权,可降低财务成本(如利息支出)、改善资产负债结构,为后续融资预留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强赎与否公司具有自主选择权。即便正股价格达到强赎条件,部分公司也可能出于稳定股价、避免股权稀释过快等考量,选择暂不行使赎回权。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先后有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通光电子线缆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尽管满足强赎触发条件,但董事会仍决定不提前赎回相关转债。
对投资者来说,需要直面转股决策与价格波动的双重考验。以北陆转债为例,8月4日为其最后一个转股日,当日收市前,持有北陆转债的投资者仍可进行转股;收市后,仍未转股的将按照101.64元/张(含息税)的价格强制赎回,因目前北陆转债二级市场价格与赎回价格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如果投资者未及时转股,可能面临损失。
在市场层面,存量转债的加速退出也将引发资金流向与供需关系的连锁反应。翟恬甜表示,强赎退出数量提升,一方面会令投资者更加谨慎地规避转债强赎风险,另一方面存量转债加快退出也将压缩投资者择券空间,放大高切低的交易需求,进一步提升转债市场整体流动性。与此同时,随着转债市场强赎风险上升和择券空间压缩,投资者择券与择时止盈的难度也随之上升,这将增强部分投资者通过转债ETF被动配置转债资产的动力,进而带动转债市场流动性进一步提升。
展望后市,在翟恬甜看来,下半年提振内需增量政策不断释放利好,权益市场易上难下的基本格局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后续债市资金“固收+”配置动力依然较强,叠加转债市场“供弱需强”格局将对转债价格与估值形成较强支撑,预计转债市场震荡上行趋势仍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