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毛艺融
3月13日,高盛亚洲(除日本外)股票资本市场联席主管王亚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境外IPO项目的融资规模、国际长线投资者的参与度来看,境外IPO市场已经复苏,这是一个确定性的结论。
国际长线投资者已回归
国际长线投资者的回归是境外IPO市场复苏的重要标志。
“在2023年,一个境外IPO项目能有几个长线投资者已属难得,但自去年年底以来,在高盛牵头发行的多个项目中,国际长线投资者数量超过了30个,实现多倍认购,这说明境外IPO市场已回归正常。”王亚军介绍,可以看到,上千亿美元资产管理规模的国际长线投资者,在过去3个月至5个月里出现在各个项目里,对境外IPO市场基本面的复苏起到支撑作用。
中国市场的低估值水平也为国际长线投资者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投资机会。相较于全球其他主要市场,中国股票的估值更具性价比,意味着在相同的风险水平下,投资者有望获得更高的回报。王亚军表示,IPO是国际投资者获得回报的重要途径,因为参与IPO意味着往往能够以折扣价购入大量有增长潜力的股票。
未来,境外IPO市场的融资规模是否可持续?王亚军表示,除高吸引力的估值水平外,一是政府的宏观刺激政策稳定了经济和股市的基本盘,增强了市场信心,为市场提供了坚实支撑;二是一些科技企业的出现,改变了国际长线投资者对中国科技股的看法,引发了国际资本对整个中国科技板块的重新评估。
港股IPO市场全面复苏
今年以来,港股IPO市场展现强劲复苏势头,融资规模与项目质量实现双提升。以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古茗控股有限公司、布鲁可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大型IPO项目成功落地,不仅融资规模可观,也吸引了几十家国际长线投资机构。
港股市场估值与股指表现亮眼。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2日收盘,恒生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达17%左右,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中的明星。
“中国市场的估值目前处于全球价值洼地,约为12.7倍PE,远低于标普500近22倍、印度20倍的估值水平。低估值为投资者提供了可观的潜在回报空间,吸引国际资本加速布局。”王亚军表示。
除IPO外,大型增发项目也在引领市场风向。3月11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完成56亿美元H股新股配售,募集资金约435.09亿港元。据悉,此次发行规模、发行价格,以及国际长线资金的认购量均超越了比亚迪在2021年1月份港股市场的募资水平。比亚迪在此次配售后,交易价格稳定在发行价之上,凸显了香港市场对大型项目的承载能力。
全球化布局是企业赴港上市的重要考虑因素。王亚军提到,目前中国企业出海趋势愈发强劲,在境外上市成为企业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支撑因素。出海企业需要通过香港融资平台获得外汇,便利海外并购,并且在香港上市,能够提升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品牌形象。
年内AH股上市数量将达20单
今年以来,A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潮持续。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初至今,至少有27家A股公司筹备赴港上市,有的已向中国证监会提交备案材料,有的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还有的已发布赴港上市的公告。
王亚军预测,年内AH股上市数量有望接近20单,这一数字相较于历史平均水平呈现显著增长态势。随着境外发行市场的全面复苏以及国际长线投资者的加速回归,预计这波AH股上市浪潮至少持续两年。
在行业属性上,王亚军表示,今年将是消费类股票的大年,消费类企业因风险小、模式简单、有利润而受青睐;科技类企业同样备受关注,因其估值与国际科技公司的估值水平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王亚军看来,AH股上市热潮在2025年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背后是港股IPO市场的全面复苏、企业赴港上市的多重优势以及国际长线投资者回归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
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基本上都是行业龙头,分布在多个领域,包括科技、工业、医疗、消费等领域均有。王亚军表示,在当前的时空背景下,行业龙头企业的出海浪潮仍在继续,AH股上市也会成为很多行业龙头企业全球化战略布局的关键选择。
此外,自去年以来,港交所通过降低企业上市门槛、简化审批流程等措施,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赴港上市,进一步增强港股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王亚军表示:“香港市场的近期改革顺应潮流,包括降低基石投资者的锁定期等,一系列规则的改变都是回应业界的呼吁,让市场更有效率,预计未来还会有更多改革举措提升市场效率。”
(编辑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