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施露
“有人说我们是芯片界的药明康德,其实我们和医药领域的CRO有所不同。首先,我们给客户提供的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中,大部分会包含芯原股份自主设计的半导体IP;此外,CRO还有一些重资产,而我们是纯粹的轻资产平台型企业。”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在科创板领军者峰会上表示。
9月27日,由《证券日报》社主办的科创板领军者峰会在上海落幕,来自中国半导体IP第一股芯原股份的戴伟民发表了“赛道创新与人才”为主题的演讲。
对于国内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戴伟民称,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实现了全产业链扶持,推动半导体产业跨越式发展,国内半导体企业也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实现了突破。但同时,国内集成电路行业存在设计企业小而散,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
具体而言,2020年国内芯片设计企业总计2218家,其中1164家收入规模小于1000万,收入规模超过1亿元的只有289家。从全球研发投入来看,国内半导体公司研发费用率为8.3%,与欧美等地区差距较大。
在此背景下,芯原股份极力夯实研发能力。近年来,公司一直保持着30%以上的研发投入营收占比。2021年上半年芯原股份研发投入3.11亿元,占营收比例达35.63%。截至2021年6月底,芯原股份的研发人员有99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86.92%,其中77.78%的研发人员拥有985、211等头部高校的硕士及以上学历。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缺乏的大环境下,2020年芯原股份整体员工主动离职率低于5%,远低于半导体行业2020年的15.2%的主动离职率。
权威机构排名显示,芯原股份是中国大陆第一、全球第七的半导体IP供应商,成长率在前七中排名第二,IP种类在前七中排名前二。
戴伟民表示,芯原股份IP储备丰富,核心处理器IP包括神经网络处理器IP(NPU)、图形处理器IP(GPU)、视频处理器IP(VPU)、数字信号处理器IP(DSP)、图像信号处理器IP(ISP)和显示处理器IP(DisplayProcessorIP),被应用在可穿戴、智慧物联网、手机、平板电脑、汽车电子、服务器等多个领域,在国内拥有较强的市场地位。
芯原股份的处理器IP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公司基于自有VPUIP的视频转码加速解决方案为例,“相比传统CPU解决方案,我们的视频转码加速解决方案可以在更小的芯片尺寸中,提供6倍于前者的转码能力,而且功耗只是前者的1/13。目前我们的这个方案已经被多家领先的短视频和云服务厂商所采用。”戴伟民在演讲中称。
此外,芯原股份也是全球领先的车用GPUIP供应商。多个知名汽车厂商的数百万辆汽车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及可重构仪表盘,都采用了芯原股份的GPUIP。
戴伟民表示,“芯原股份IP业务毛利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二十年来,公司IP研发的成本一直费用化,因此在授权IP给客户时,IP业务的毛利率可高达90%以上。”2021年上半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37.81%,较上年同期下降了7.74个百分点,但净利润率却比上年同期提升了4.06个百分点。“综合毛利率下降是由于这半年内,芯原股份的收入结构有所变化,毛利率相对较低的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整体收入的占比增加;净利润率增加是由于公司量产业务没有产品公司所存在的营销、库存、售后支持等费用,因此我们量产业务的毛利大部分可贡献于净利润。”戴伟民指出。
对平台化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规模效应。规模效应达到后,壁垒增加,盈利的提升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戴伟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芯片设计平台即服务(SiliconPlatformasaService,SiPaaS)商务模式下,芯原股份IP授权业务的规模效应已经显现:2020年芯原股份IP授权业务收入增长了46.94%;2021年上半年芯原股份的半导体IP授权次数达130次,同比增长超120%,目前芯原股份半导体IP授权服务客户数量已经超过320家。同时,芯原股份的芯片量产业务的规模效应也开始显现:在目前全球产能紧张的环境下,很多公司甚至很难拿到和去年相同的产能,而芯原股份在2021年上半年实现芯片量产业务收入3.91亿元,同比增幅达32.73%,量产业务订单出货比约为3倍,目前实现收入的量产出货芯片达105款,待量产项目达27个。
谈及科创板上市带给企业的机遇,戴伟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科创板给企业带来了比较充裕的发展资金,以前不太可能尝试的一些业务,现在尝试了,比如一次流片成功的高端应用处理器平台解决方案。此外,我们还投资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一些标的,尤其是和我们的发展战略相关的企业,我们相信在芯原股份的赋能下,一定能实现共赢。”
从早期解决国内芯片代工企业所遭遇的知识产权困境,到如今通过解决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Opex(运营成本)问题,以实现“轻设计”,从而促进集成电路产业的快速发展,芯原股份正在为集成电路产业持续贡献价值,也获得了资本市场认可。今年6月11日,芯原股份被纳入科创50指数,6月17日,公司被纳入科创创业50指数。
(编辑 张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