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桂小笋
“那种粗放的市值管理方式已成过去,小市值公司要想脱胎换骨,得先从实业抓起。”日前,上海荣正投资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敏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分析,“2021年或将成为资本市场的一道分水岭,真正优秀的公司得到投资者的认可,也会获得更多资金的关注,出现‘二八定律’,即,20%的优质公司,吸引80%的投资者目光。”
此外,郑培敏建议,传统企业的转型,要注重用股权激励等方式吸引人才,“从对资本市场多年的观察中可知,股权激励可以提升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概率。”
根据《中国企业家价值报告(2021)》显示,2020年股权激励市场呈现出“总量超预期、多期常态化”两大显著特点。2020年全年A股股权激励计划总体公告个数高达448家,较2019年大幅增长,总公告数量较2019年增加30.82%,其中首期公告数量为254个,较2019年增加34.83%,多期公告数量为208个,较2019年增加30.82%。
据郑培敏介绍,在去年,A股股权激励公告数量大幅增加,远超预期。“一方面,中国在快速高效地控制疫情之后,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经济的复苏,并带动了后疫情时代企业凝心聚力的发展诉求;另一方面,新证券法的实施以及由科创板扩围至创业板的注册制改革带来上市公司家数提升,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20年IPO提速明显,全年IPO数量累计达到396家,其中核准制下188家,注册制下208家,较2019年的203家增加95.07%。”
需要注意的是,A股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公告量再创新高,达到了65例,同比增长约23%。
郑培敏对《证券日报》记者说,结合当前国企混改的大背景,建议国企在推行股权激励计划时,“能够程序简化、力度增加,这是结合多年对资本市场的观察下,总结出来的国企推行股权激励时要解决的共性问题。”
综合来看,多期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占比大幅提高是股权激励市场中的又一大亮点——从2018年的38.39%提高到2020年的46.43%,一定程度上说明股权激励已然进入了“常态化”时代,成为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提高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
而且,据郑培敏观察,被机构投资者覆盖的公司,除特殊行业之外,有70%的公司推行过股权激励,“吸引人才的同时,会让优质公司‘好上加好’,而‘垃圾公司’则会陷入恶性循环。”郑培敏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对于当前缺少投资者关注的小市值公司,郑培敏建议,核心是要把业务做好,基本面改善之后,才有可能提升股价,才有可能吸引人才。“奋起直追,承认现实,小市值公司要正视问题,积极把实业做好,随着基本面的恢复,才有可能得到市值估值的回归。如果放弃了基本面而一味追求市值,就是刀口舔血。”
(编辑 张伟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