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僖
伴随“东数西算”工程的纵深推进及“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入实施,算力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今年8月份,山东省印发的《关于加快释放数据价值 加力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智能计算等高水平算力发展,引导企业优先建设应用人工智能算力。
济南高新区是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自1991年设立以来,济南高新区已历经3次“创业”,2024年为第三次创业,旨在引领区域发展。如今,以算力基础设施为支点,以行业应用场景为牵引,济南高新区正全力构建集算力供给、技术攻关、产业应用于一体的算力生态体系。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进济南高新区,探寻其做好算力产业这篇文章的密码。
电力筑基
建设绿色高效算力基础设施
“AI的尽头是算力,算力的尽头是电力”。今年以来,随着AI算力中心、数据中心等高可靠性用电需求的集中爆发,以及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持续推进,我国电力行业正迎来结构转型与技术升级的双重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济南高新区电力装备和电力服务产业集群加速“聚链成势”,多家上市公司领衔抢抓“算力时代”新机遇,从硬件、软件到系统集成多路径、多维度布局,积极构建绿色、智能、高效的能源“底座”。这不仅夯实了物理电网,更构建起支撑算力高质量发展的“能源神经网络”。
在硬件领域,宏盛华源铁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抓住特高压和新能源发展机遇,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96.3%,国内市场中标额提升68.19%,并中标国际项目,持续扩展全球布局。华明电力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凭借特高压分接开关技术,实现国内外市场“双爆发”,其电力设备业务上半年出口收入同比增长45.21%,间接出口增幅达84.03%。公司不断完善海外布局,已在土耳其、印尼建立装配及试验工厂,并在新加坡、美国、巴西等地部署团队,深度覆盖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
在软件与服务方面,济南高新区企业将人工智能、低代码与行业知识融合,推动电力系统智能化。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大规模电网电磁暂态仿真平台”实现对复杂电网的高效仿真分析,上半年公司能源电力数智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6.26%;金现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将AI与低代码技术融入电力和军工等领域数字化解决方案;专注于电网智能监测与新能源核心技术研发的山东山大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于今年7月份成功登陆创业板,填补了济南高新区电力产业集群在资本市场中智能运维与新能源消纳领域的关键空白。
济南高新区管委会财政金融部主要负责人季发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济南高新区十分注重顺应时代和市场发展新趋势,借力资本市场助推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作为国家级智能输配电制造产业基地和技术研发中心,济南高新区正结合AI时代新需求,推动区域电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迈进,实现资本与产业经济的双向赋能。”
算力制胜
打造AI时代生产力引擎
得益于济南高新区电力产业集群的迅猛发展,在人工智能时代全面到来之际,“全球一半AI服务器出自济南”这一行业共识的“含金量”还在不断提升。以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浪潮信息”)这家服务器龙头企业为引领,济南高新区正加速推动算力产业实现从硬件制造向智算服务、从单点突破向生态构建的全方位跨越。
记者走进浪潮信息今年年初建成的“元脑算力工厂”,难以想象这座规模达10兆瓦的绿色智算中心从启动到交付仅耗时120天。通过预制化、模块化的创新基建模式,该工厂的建设工期较传统模式缩短了近80%。在实现快速交付和高密度部署的同时,浪潮信息还重新定义了智算中心的节能标准。
浪潮信息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5年是AI从‘模型爆发’走向‘场景落地’的关键一年,企业对高效、低碳、低门槛的算力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我们不仅要做算力基础设施的提供者,更要做绿色、开放、高效算力的推动者。”
在浪潮信息的引领下,济南高新区算力生态正呈现多元主体协同共进的局面。例如,在算力基础设施中光通信和光芯片的关键基础材料——铌酸锂单晶薄膜领域,济南晶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正电子”)通过多年研发突破,已生产出世界上最薄的铌酸锂薄膜,填补了行业空白,有效解决了5G芯片材料等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并已实现全球领先的工业化生产。
济南高新区打造的“中国算谷”产业园通过引进和培育如晶正电子这样的半导体企业,持续提升服务器产业链的国产化率。如今的济南高新区已集聚一批从算力硬件、绿色数据中心到AI平台与行业解决方案的创新主体,形成了协作互补、开放共生的产业氛围。
场景拓展
跨界融合绽放产业新花
电力筑基,算力引擎轰鸣。稳定高效的能源供给与超前布局的算力设施,成为济南高新区迈向AI时代的“双轮”。区内多家上市公司正借力电力和算力深度融合,在各细分领域加速拓展AI应用场景,呈现百花齐放之势。
在工业与能源数字化领域,云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华为公司研发全球首个矿山行业AI大模型,推动传统煤矿智能化变革。“AI已深度融入矿山安全预警、智能开采、设备管理和调度优化全流程。”公司副总经理曹怀轩表示,公司聚焦行业痛点,构建“产品+服务+赋能”的人工智能体系,纵向深耕矿山场景,横向辐射化工、电力新能源等板块,打造全产业智能生态。
信息安全与身份认证领域同样迎来AI赋能。中孚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将AI深度植入数据安全与保密技术体系,推动产品向主动防御、智能协同方向演进;神思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研的“神思云脑”在多模态识别与边缘计算中表现突出。“我们的AI视觉系统已应用于智慧城市、智慧能源和安全生产,识别准确率和响应速度达到业界领先水平,正以AI技术赋能行业数智化升级。”公司总经理丁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教育考试与医疗健康也成为AI落地的重要领域。山东山大鸥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将AI评卷、智能监考等技术深度集成至招考平台,2025年上半年中标多个省级智慧考试项目;山东数字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高精度人体数据库开发“数字人人体形态学AI大模型”,打造医学教学“超级大脑”。公司董事长徐以发对《证券日报》记者说:“AI提升了教学真实感与交互性,也为开拓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这些上市公司在AI时代基于算力的创新实践,同样离不开济南高新区长期深耕上市公司培育、构建完善产业生态的助力。“一直以来,济南高新区以上市公司孵化聚集区试点为抓手,建立了多层次上市后备企业储备库,‘一企一策’精准服务,联合监管部门和证券交易所现场送政策、做差异化辅导,常态化举办资本市场培训和融资对接活动,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季发勇表示。在此体系下,区内形成了“上市公司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生态支撑”的良性发展模式。
如今,济南高新区上市公司群体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拥有A股上市公司19家,数量占全济南市40%,总市值超2000亿元。在上市公司“排头兵”引领下,区内企业协同互补,将电力稳定、算力高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力,共同编织出协同共生、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网络。资本无形,电力无声,算力无状,它们正共同托起济南高新区更韧性、更智慧的创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