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产业 > 上市公司 > 正文

德赛西威为何跨界布局无人配送车?

2025-09-09 23:57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王镜茹

    近年来,低速无人配送车正加速驶出实验室,驶向真实道路。然而,安全始终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行业之上。在此背景下,一家老牌汽车电子巨头选择躬身入局。

    9月2日,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赛西威”)在上海发布了低速无人车品牌“川行致远”。随着现场帷幕徐徐落下,两款科技感十足的S6系低速无人车驶上舞台,在聚光灯下完成了首秀。

    这一次,德赛西威将其在汽车电子领域积累的成熟技术能力,赋能至无人配送场景,为低速无人车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更多可能性。

    德赛西威为何选择此时跨界造车?又将如何重塑行业价值?

    研发起点

    “川行致远”立项时,德赛西威副总裁陈俊峰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市场玩家这么多,德赛西威到底要造一台怎样的低速无人车?

    闲暇时刻,他常刷到一些“翻车”视频:一台无人配送车当着交警挥舞的手臂径直逃逸;另一台则顶着路边的护栏,无视交警的拍打提醒,又向前行驶了数百米……他笑不出,将视频转发到研发群后,会附上一句“我们不能出现在这种视频里”。

    答案呼之欲出。对于安全的重视,是刻在德赛西威骨子里的准则。最终,研发团队形成了两点共识:其一,安全是绝对底线;其二,回归本质,为客户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于是,“安全可靠、皮实耐用”被定义为产品设计理念。一个个行业痛点,成为了研发的起点。

    “你们的车子,在重庆可以爬坡不?”一次在川渝地区出差,当地老乡不经意地提问,直指行业短板。重庆,一座建立在山坡上的城市,无处不在的坡坎是对所有无人配送车最直接的考验。

    研发团队将问题带回了研发室,以硬核产品参数予以直接回应:峰值功率30kW的电机、110N.m的峰值扭矩、16.8的大传动比驱动桥。三重保障下,车辆满载爬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类似的,团队还将智能轴向控制系统引入产品。该系统由ABS(防抱死系统)、TCS(牵引力控制系统)、DTC(动态扭矩控制)组成,此前已在乘用车当中成熟运用,这是首次在无人配送车上使用,可防止雨雪天气下,车辆出现打滑失控。

    全车智能感知表皮,也是首次引入的技术。S6车身遍布10个传感器,结合先进算法,不仅能感知外力的频率与时间,还能对信号进行分类,识别不同事件。因此,当交警拍打车身时,S6能够心领神会地做出反应并安全停车。

    除应对极端环境考验外,一个时刻清醒的大脑对于无人配送车来说同样重要。想象一个场景:交通高峰期,一台处在十字路口的无人车突然死机,交通瞬间瘫痪,这是无人车最致命的风险,后果不堪想象。

    为杜绝此类风险,研发团队首创双脑冗余设计(Dual—brain),即主控(英伟达Orin—X)+副控(国产黑芝麻A1000),构成“双重保险”,一旦主控出现异常,副控可在毫秒间无缝接管,并引导车辆安全靠边停车。

    从崎岖的山路到湿滑的公路,从系统的冗余设计到敏锐的环境感知,德赛西威每一步技术布局背后,都有一个真实的业务痛点在牵引。相比于蒙眼狂奔追逐概念,德赛西威选择俯下身来,让科技真正服务于场景。

    跨界时机

    事实上,这并非德赛西威的首次跨界。回顾近40年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传统制造业在时代浪潮中主动求变、持续转型的鲜活范本。

    2010年,公司内部首提“去安逸化”口号;2011年,公司进行了组织调整,推行事业单元制度,针对不同客户和不同业务,重组团队架构,每个事业单元自负盈亏。

    这是德赛西威的二次创业,为后续座舱业务增长奠定了基础。产品线方面,公司拓展了空调、仪表、显示屏业务,同时成立了信息导航第一、二事业单元,以服务本土和外资客户。

    2014年,德赛西威座舱业务市场份额跻身行业第一。两年后,为再次寻求新增长点,公司将智能驾驶纳入发展主线,并于2018年进行战略重组,成立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网联服务三大事业部。

    如今,德赛西威已成长为国内头部智驾供应商,产品覆盖座舱域控、控制显示系统、全自动泊车系统等,并为比亚迪、大众等国内外一众主流车企供货。

    为何能持续转型?德赛西威董事长高大鹏的总结是:“对外部环境保持高度敏感,勇于变革。”而布局无人配送车,正是这一思路的进一步延伸。

    当前,无人配送行业技术奇点已经来临。随着算力与算法平台的日趋成熟,公司无需再走弯路,可直接聚焦产品化和场景化。同时,政策绿灯也已经亮起,路权等相关法规的不断完善,正为无人配送商业化落地铺平道路。

    此外,德赛西威还可将公司积累的成熟汽车工业的开发、制造和验证体系,系统性应用到无人配送领域,从而推动产业链整体升级。

    例如,当行业还在摸索标准时,S6从设计之初就参考了80多项国标和各地110多项管理规范,其生产制造严格遵循IATF16949等一系列严苛的车规级质量管理体系。

    这意味着S6的车门设计寿命可达30000次开合;车身结构需确保满载长期使用不变形;通过1000小时的盐雾试验,保证风吹日晒雨淋后依然不生锈;电池包不仅要满足最新的乘商用车国标,还要配备能承受100kN挤压的五面防护,确保在极端碰撞下不起火。

    “这正是德赛西威的天然优势,回归制造业的本质。”高大鹏表示,公司始终避免零和博弈的内卷,而是致力于成就利益相关方,以此来驱动自身成长。

    当技术与政策的双重壁垒被打破,进入低速无人车行业的窗口期便已打开。对德赛西威而言,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前景广阔

    “有了经过验证的商业模式,市场空间大,新进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实力也会越来越强。”一位从业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据光大证券预计,到2030年,我国无人配送车市场规模有望突破百亿元大关。

    “无人配送车的应用,将为物流行业显著降本增效。不仅可实现不间断配送,大幅提升频次,还能直接降低单票成本。”浙江省快递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王跃平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资本市场亦将无人配送车视作智能驾驶商业化的关键切口。国信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唐旭霞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的商业模式,绝非单纯卖车这样的一次性硬件收入,更大的想象空间在于后续可持续提供的运力服务。

    政策也在不断释放积极信号。2024年11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鼓励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相结合的物流新模式,健全和优化管理标准规范,支持企业商业化创新应用。

    面对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川行致远的定位十分清晰:聚焦快递配送、即时配送、城市配送与特种改装四大领域,成为智能移动平台的基石提供者,进而赋能整个生态。

    当前,无人配送行业尚未形成绝对头部企业,但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兼具技术优势和场景落地能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

    正如德赛西威首席执行官徐建所言:“如果德赛西威是实力雄厚的母港,那么川行致远就是驶向智慧物流蓝海的先锋舰队。”远航,才刚刚开始。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