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邬霁霞
见习记者 王楠
汽车智能化、轻量化浪潮正席卷全球,浙江宏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鑫科技”)则顺势以锻造铝合金车轮为支点,撬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从浙江台州起步的本土代工厂到布局海外的技术引领者,再到低空经济赛道的拓荒者,宏鑫科技用二十余年的技术沉淀,书写着“主业固本、全球协同、多元破局”的发展故事。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进宏鑫科技,解码其创新发展的破局之道。
深耕轻量化材料应用
步入宏鑫科技办公楼大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枚锻造铝合金车轮——这些凝结着技术蜕变的产品,无声诉说着宏鑫科技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历程。
十几年前,宏鑫科技以锻造轮毂代工起步,彼时行业竞争聚焦于强度与稳定性的基础指标。随着汽车行业节能减排要求日益严苛,“轻量化”从附加性能逐渐成为决定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宏鑫科技在这一变局中,开启了持续提升产品性能的探索之路。
在宏鑫科技的锻造车间,记者看到热模锻压力机正发出低沉的轰鸣,通红的铝合金坯料在模具中被精准锻压成形,机械臂以极快的响应速度完成工件转移,展现出现代化生产的高效与精密。
“铝合金材料相较钢和铸铁可减重40%至60%,通过材料强度控制、去应力工艺优化及模具迭代,在保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让轮毂减重幅度再提升近20%,材料应用效果已超越国际知名企业。”宏鑫科技董秘王磊介绍。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宏鑫科技持续加码研发投入。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2959.58万元、3050.30万元和3363.31万元,呈现稳健增长态势。
在深耕轻量化材料应用的同时,宏鑫科技同步推进制造工艺革新。从优化产品强度与外观,到延长使用寿命,技术升级贯穿全链条。“公司投入大量研发经费,打造先进智能组合设备生产线,既能满足大批量生产需求,又赋予车轮定制化能力。”宏鑫科技常务副总经理陆闵贤表示。
目前,宏鑫科技年产100万件高端锻造汽车铝合金车轮智造工厂及研发中心升级项目已建设过半。随着项目推进,公司的创新能力将得到多维度提升。
构建跨境协同体系
在客户需求迭代加速的当下,宏鑫科技传统“出口+运输”的运营模式面临多重挑战。随着订单规模趋于分散、交期压力不断增加,以及原材料和物流成本显著上涨,宏鑫科技选择以海外产能布局实现破局,并最终锁定了泰国。
2023年,宏鑫科技正式启动总投资达2.5亿元人民币的泰国基地建设项目。该基地首期规划建筑面积超2万平方米,完整覆盖锻造、机械加工、表面处理等核心生产环节。首期产能设定为每年40万至50万件,同时储备200亩工业用地,为后续产能爬坡预留空间。截至2025年4月份,该基地已进入小批量试产阶段。
随着泰国基地运营步入正轨,宏鑫科技正有序推进欧美市场的客户开发与供应链延伸。目前,部分原本由国内工厂承接的北美订单已转移至泰国产线。
“我们构建了‘台州总部研发+泰国工厂制造’的跨境协同体系。今年,东南亚基地年产能可达80万件,预计能承接北美60%左右的订单。”宏鑫科技董事长王文志说,这种“双主场”模式不仅能降低物流成本,还能提升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宏鑫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0.28亿元。其中,外贸业务占比36%,产品销往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市场结构中,对美销售占外贸总额的73%。
切入低空经济新赛道
当传统制造业纷纷探索第二增长曲线时,宏鑫科技则将目光投向了低空经济这一新赛道。
近年来,低空经济迸发出惊人的活力,与此同时,从研发制造、基础设施建设到运营服务,低空经济的发展也为高端制造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宏鑫科技选择以“金属骨架”为切入点,进军低空经济赛道。依托在高端锻造领域深厚的技术积淀,公司聚焦飞行器结构件与壳体部件研发。面对航空领域对轻量化与强度的更高要求,公司将铝合金锻造工艺的核心优势进行系统性迁移,凭借在结构稳定性、材料韧性和应力释放方面的技术储备,宏鑫科技具备了切入低空经济赛道的关键支撑。
目前,宏鑫科技已与国内某航天科技企业达成飞行器壳体定点开发合作。据悉,单台标准飞行器需配备12个壳体部件,包括6个定子、4个刚性桨及2个折叠桨,而这些零部件关乎飞行器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公司采用锻造工艺生产的零部件强度更大、质量更轻,可塑性更强。这一工艺优势将有助于确保飞行器在复杂工况下的稳定运行,同时满足客户对高性能零部件的需求。”宏鑫科技生产经理余磊表示,“未来,公司将坚持创新驱动,在锻造技术领域不断推出轻量化与安全性并重的高质量产品。”
如今,宏鑫科技正在加快全球化布局和多元业务发展,提升其在传统和新兴领域的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王文志表示:“我们将继续以锻造工艺为支点,推动产业链升级,彰显‘中国锻造’在全球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