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敏
8月23日,港股上市企业药明生物发布了2021年成绩单。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6.7%至人民币44.1亿元;毛利同比增长191.7%至人民币23亿元,公司拥有人应占经调整纯利同比上升163%至人民币17.7亿元。
药明生物介绍,公司未完成订单量总额同比增长31.7%至124.7亿美元,三年内未完成订单总额同比增长143%至22.5亿美元,为可持续高增长带来强劲动力;未完成潜在里程碑订单总额同比增长41.9%至52.4亿美元。
在交出上述成绩单的同时,未来公司能否持续维持高增长?作为生物药CRO/CDMO(医药外包服务)行业的龙头企业,药明生物如何看待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
8月24日,药明生物CEO陈智胜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CRO/CDMO行业还是有非常好的发展机会。生物药CDMO行业和芯片行业非常类似,需要不断升级技术平台,帮助客户开发各种各样类型的生物药,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相对来说,CRO/CDMO目前还是一个比较分散的行业,实际上还有很多机会做大、做强。”陈智胜表示。
全球新项目高达152个
今年以来,医药创新研发扎推的现象引发关注,“全球新”产品成为投资重要的锚定目标。
药明生物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药明生物综合项目数跃升至408个,包含单克隆抗体(mAb)、双特异抗体、多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疫苗以及其他新型分子。其中,全球新(First-in-Class)项目数高达152个。
“近几年生物药领域大家最感兴趣的是复杂的新分子,比如双特异性抗体、多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和融合蛋白,这也是近几年药明生物平台上项目数增长速度比较快的领域。”陈智胜向记者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7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关于公开征求《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意见的通知”,旨在遏制微创新、伪创新。在通知发布后,A股医药外包服务板块公司股价发生大幅波动。该政策的落地实施会对行业产生哪些影响?
陈智胜表示:“CDE的指南其实对整个行业肯定有一定影响,希望以后越来越少扎堆研发。药明生物的客户大部分都是头部公司,立足于全球创新,这些头部公司在三五年前其实就已经在做这个策略了,CDE的上述指导原则是为了规避资源浪费。近期的这些政策都对引导行业发展发挥了正面作用。”
生物药CDMO竞争加速
西南证券发布的研报介绍,全球生物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EvaluatePharma预测生物药在2024年将达到3830亿美元市场。随着生物药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生物制药研发外包服务也在不断增多。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2021年,全球生物制药外包市场预计将达到200亿美元,2016-2021年的年复合增速为19%。随着创新生物制药的发展,生物制药外包行业未来可期。
在广阔的发展前景下,生物药CDMO产业也迎来持续的资本进入。例如,今年8月份,昭衍生物宣布完成1.5亿美金B轮融资。据了解,昭衍生物成立于2018年,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单抗、双抗、融合蛋白(含蛋白疫苗)等生物药的细胞株构建、工艺开发、临床样品生产、商业化生产、国际化申报等一站式、个性化CDMO服务平台。
对于行业竞争态势,陈智胜表示:“生物药的CDMO服务粘性非常强,生物药研发和生产非常难,技术门槛非常高,如果你做好的话,别人基本上没有机会。”
“今年4月份摩根士坦利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关于如何选择CDMO企业有七项标准,按照重要性依次为端到端服务能力、早期研发能力、技术能力、产率、产能规模、质量体系和价格。最后一个标准才是价格,依靠价格战来抢市场份额在生物药CDMO行业是一个悖论。”陈智胜称。
(编辑 白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