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龚梦泽
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汽车工业重新洗牌时,早已洞察未来趋势的中国迎来弯道超车的机会。
“智能汽车正在颠覆功能汽车,它比智能手机颠覆功能手机的影响范围更大,对经济社会的改变更加深刻,将改变对未来汽车的再认识”。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看来,未来的汽车是吸纳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强大载体,是把绿色能源、智能电网连结在一起,新一代移动通讯相衔接的一个重要纽带。
近日,“R品牌共创者生态大会”正式举办。本次大会上,上汽集团研发5年、投入200亿元的“R-TECH高能智慧体”完成首秀。与此同时,R汽车家族新成员ES33也一并亮相。
“是咬了一口的遥远‘苹果’好,还是身边新鲜的‘红富士’更好呢?”面对镜头内外的全球用户和投资人,上汽集团副总裁、乘用车公司总经理杨晓东郑重发问。在他看来,智能手机已经没有想象空间了,苹果要形成完整的生态链,一定要往“行”的方面拓展它的业务。“苹果要入驻汽车行业,概率应该比较大。而上汽就是要做特斯拉做不了的,或者说苹果将要做的事情。”杨晓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R汽车搭建全球顶级朋友圈
无惧苹果造车冲击
过去百余年间,强机械属性的汽车制造一直是传统车企巨头的游戏。但随着新四化风口的来袭,汽车行业已不再是传统主机厂的独角戏。智能、科技成为每个传统主机厂必答题。
如今,在推出全球首款5G智能纯电SUV-MARVELR仅一个月后,R汽车家族新成员ES33交出了自己的答卷:“硬件可插可换可升级”,“软件可买可卖可定义”,“电池可充可换可升级”。而实现这个,“R-TECH高能智慧体”是其最终答案。
“ES33汇聚了多项全球首发智能技术,突破以往,可以说是开了天眼。”杨晓东不无自豪地感叹到。据其介绍,R-TECH高能智慧体是R汽车历时5年,总投入超过200亿元,集成了全球各项顶尖科技于一体“未来”物种,不仅有“天眼”,更有“悟性”。
据记者了解,R汽车全球首发量产了Luminar激光雷达解决方案。相较于常规的激光雷达,Luminar激光雷达能生成最精细的三维立体点云信息,使用符合人眼安全的1550纳米光源,探测距离高达500米,能够看得更远、更清晰,对障碍物的识别精度更高。
此外,R汽车还将中国首发PREMIUM4D成像雷达。相较于常规的毫米波雷达,4D成像雷达具备两大优势:首先,在距离、速度、方向角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垂直分辨率”维度,具备普通毫米波雷达没有的测高能力;其次,距离、速度、角度相比上一代毫米波雷达,精度提升了一个数量级,而且探测距离超过350米。
那么,PREMIUM4D成像雷达能够精准到什么程度呢?“它可以探测到140米以外的可乐罐。”杨晓东补充道,中国区首发的4D成像雷达,加上全球首发量产的Luminar激光雷达,上述技术都源于全世界最顶尖的公司或机构。“如果他们不成功,我认为其他人成功的可能性不会在他们之上。
“天眼”之外,ES33的“悟性”则源于芯片。据介绍,R汽车将率先量产应用英伟达NVIDIADRIVEAGXOrinTM超强算力芯片,拥有500至1000+TOPS的算力,帮助人和车做出准确的判断。真正实现了全天候、全场景、超视距的感知。
特斯拉曾出现“将卡车白色货箱识别为天空”乌龙事件。对此,“R汽车不会再将前方卡车的白色货箱与天空混为一谈,更不会对幽暗狭长的隧道束手无策。无论身处‘中国式’复杂交通场景,还是遇到雨雪、浓雾等极端天气场景,都能保障用户从容应对。”杨晓东对记者表示。
杨晓东表示,目前特斯拉市值高达6000多亿美元,它最不能忍受和忌惮的恰恰是苹果更为高企的2万亿元市值。“苹果有硬件、软件、第三方开发者生态,全球有1700万开发者,有自己的生态圈。将来苹果造车,2万亿元市值必然抢走相当规模的用户。与此同时,智能手机已经没有想象空间了,苹果要形成完整的生态链,一定要往‘行’的方面拓展它的业务。”基于上述两点,杨晓东认为苹果要入驻汽车行业,概率比较大。
“苹果造车一定会带来新变化,但R汽车不害怕苹果。”杨晓东自信地表示。
从充电保障到电池安全
国产30万元电动车再添猛将
一直以来,“充电焦虑”是用户选购智能电动汽车的一大障碍,也是各家车企破局电动化,立植于用户体验的关键。杨晓东给出的答案是:加速建立“1公里快充生态”,保证中心城区的用户在1公里范围内便能找到R汽车APP接入的公共充电桩。
与特斯拉等车企放弃换电路线不同,为彻底打消用户的续航焦虑与保值焦虑,并进一步降低购车门槛,R汽车还将落地2分钟快速换电服务。此外,R汽车还将向用户提供续航里程从600公里到1000公里的多种动力电池选项,以满足不同消费者对续航与价格的需求与考量。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研讨自动补给机器人的上门加电服务。未来这些都会一点一点来落实落地。不过,不可能明天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它有一个路线图,R汽车愿意尝试和探索这些新的服务模式,搭建智能补能生态。杨晓东表示,如果想实现上述构想,成本肯定是增加的。我们愿意为此增加一些成本。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锂电池技术加速商业化,正在向着成本与性能平衡的方向发展,在技术迭代日益加速的当下,固态电池、燃料电池、石墨烯电池、空气电池等多种电池技术路线百花齐放,那么谁将是下一代电池王者?
对此,杨晓东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固态锂电池是一个发展的方向,但是真正要量产,个人判断最乐观的也要到2025年以后。”杨晓东称,上汽在固态电池产业的投资,不管是在国内还是海外,都有相应的投入和布局。
性能提升的同时,安全性也不容小觑。据悉,R汽车基于航空级标准,能够实现L0级别零热失控管理,“电池包因电芯问题导致热失控的概率无限趋近于零”。
在众多黑科技加持之下,“这辆车的销量可能会十分大,因为30万元这个价位段有很大的需求量。我们的最终价格还要和用户互动来决定,但就是那个价位段了。”上汽乘用车副总经理、R汽车CEO俞经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不会因为R汽车30万元的高售价而担忧销量,真正需要担心的是有没有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从造型到智能驾驶到全栈解决方案,这些功能的持续往上升级,将见证R汽车真正是一个新物种,而不是做秀。
随着特斯拉打响了汽车智能电动化革命的第一枪,中国造车新势力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苹果、百度、小米等科技公司也纷纷涉足造车。而面对着跨国车企与跨界巨头盘踞的新战场,作为新鲜的“中国红富士”,R汽车正高举科技创新大旗、箭已满弦。
(编辑 乔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