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产业 > 上市公司 > 正文

C919发动机供应存变数 航发动力:国产发动机研制或提速

2020-02-19 15:20  来源:证券日报网 殷高峰

    本报记者 殷高峰

    近日,媒体报道的美国考虑断供C919发动机事项引发多方关注。

    “此次事件的进展和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可以明确的是,已经再度激发了国内对于航空发动机等尖端制造领域自主可控的认识。”开源证券资深投资顾问刘浪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对于美国的这个动作,可以说并不意外,之前是对华为的打压,现在是对航空发动机的封锁。”作为国内航空发动机制造的龙头企业,航发动力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如果事情最终确定,从短期看,对C919的交付会增加困难,但从长期看,会进一步加速国产航空发动机的研制。

    C919交付或延期

    据《环球时报》援引外媒消息称,美国政府考虑阻止GE向中国出口用于C919国产客机的LEAP-1C航空发动机,理由是担心该发动机的技术被中国“逆向仿制”。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2月18日的外交部网上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看到了相关报道,也注意到报道中提及通用电气公司对美国政府提案表示质疑,认为模仿发动机相关先进制造技术的难度远超美方有些官员想象,并表示他们与中方已合作多年,如果中方想仿制,早就开始做了,何必要等到现在?

    对于此事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刘浪看来,断供的可能性不大,美国如果真的断供,可以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当前,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民航市场,按照目前的趋势,在未来很快将成为第一大市场,在当前波音737MAX客机暂时停产的情况下,中国可以说是GE的重要客户。”

    根据波音公司的最新预测,中国未来20年将需要交付支线喷气机130架、单通道飞机6560架、宽体机1870架,合计未来20年中国将需要民用飞机8560架,总价值约1.6万亿美元,其中C919对应的单通道飞机的市场空间价值有望达到6560亿美元。

    “从GE的角度讲,作为C919发动机的供应商,前期已有大量投入,从研发到生产,如果真的断供,对GE来讲,也是不小的损失。”刘浪分析称。

    公开报道显示,C919将在2021年完成适航取证,2022年交付首家用户,2021年因此被称为C919商用化元年。2020年初,C919订单已经超过1000架。

    最近的消息是,去年12月27日,随着106架机顺利完成首次飞行任务,C919的6架试飞飞机已全部投入试飞工作,项目正式进入“6机4地”大强度试飞阶段。中国商飞表示,C919的各项验证试验全面铺开,各项生产工作也同步开展。

    “如果断供,C919的交付会可能会延期,但从长期来看,影响不大。”刘浪分析称,中国民航机队的平均机龄是全世界最短的,“也就是说短时间内不进行大规模更新也完全没有问题。“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国内正在同步研制C919的备用发动机型号,短期来看,中国也可以从俄罗斯寻求替代型号,比如他们的PD-14发动机。”

    “但不论如何,正如同此前的华为事件一样,断供发动机的威胁也是提醒中国,必须还是要建立起自己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刘浪称。

    国产发动机研制或加速

    “这个消息出来,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国产发动机的研制肯定会加速。”刘浪表示,这对国产发动机研制相关公司是一个好的机遇。

    “预计未来对国产发动机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加。”航发动力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C919国产发动机虽然不是由航发动力研制,但航发动力参与一些主要零部件的供应。

    据悉,拟配备C919的国产发动机型号是CJ1000A,是我国第一款自主研制的商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该发动机由中国航发商发负责研制,该公司与航发动力都隶属同一央企——中国航发集团,并联合国内航发产业链24家关键单位参与试制工作;目前已完成验证机全部设计工作,正在开展零部件试制和试验工作,2018年5月,验证机(CJ1000AX)首台整机在上海点火成功,该款发动机预计于2025年服役。

    在业内人士看来,航发动力作为中国航发集团旗下唯一的发动机整机制造上市平台,也是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产业唯一的全寿命周期垄断者,势必引领和担负我国军民用航空发动机全面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的“国之重器”。

    当前,多款新型军用飞机相继列装国产发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表明在发动机的研制方面,我国正在积极推动平台化、系列化、谱系化。这就意味着,基于同一款核心机可以衍生研制出一系列包括军民用的发动机,同时满足多款军用主力战机和民用主流客机的引擎装备需求。

    业内认为,目前我国航空部队正在列装的主力军机如歼16、歼20、直20以及运20等,其国产发动机型号或将相继进入设计定型或者批量生产等需求释放阶段,按照研制周期可以说明多款先进的核心机可能已经研制成功,不排除总体单位以及产业链相关供应商存在具备产业化实力来加快实现民用航发型号的国产替代的可能性。

    “未来民用航空发动机前景更为广阔。”刘浪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我国民用航空发动机严重依赖进口,未来进口替代大有可为。航发动力目前主要业务来自军用航空发动机,军品市场是相对稳定的,航发动力未来在民用领域的增长空间是很大的。“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哪怕是20%的进口替代,对于航发动力这样的企业来说,都会带来业绩的大幅增长。此外,发动机维修保障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综合各方面信息,国内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飞机,都对航空发动机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国产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将会进一步加速,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

(编辑 乔川川)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