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动态 > 正文

监管加码债市承压寻底基金短期防守长期乐观

2018-01-17 05:19  来源: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赵婷

    过去一年多,债市在强监管和金融转型等多方压力之下,陷入反复寻底过程。多位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政策对债市边际影响会逐步减弱,目前需保持谨慎,以防守为主。去杠杆过程会先苦后甜,未来整个金融生态链将被重塑,优质资产和优质投资机构最终会脱颖而出。

    债市寻底先苦后甜

    去年4月以来,涉及同业、信贷等多个市场的政策陆续出台。上周末,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下称“4号文”)等3份文件,进一步整治银行业市场。在债券投资人士看来,监管力度加码,债市继续承压,但市场情绪受监管的影响已明显减弱。

    富安达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李飞表示,4号文是2018年银行业监管整顿的纲领性文件,未来监管力度会只增不减,债市将继续承压。

    李飞表示,虽然本轮债市调整幅度和时间跨度都比较大,但实体经济仍有较强韧性。未来债市的投资机会可能来自资金面的边际改善和银行业整顿取得的成果。

    继续寻底并不意味着债市就此低迷。万家基金固定收益部副总监苏谋东也对此认为,从银监会4号文来看,监管的思路是明确区分存量和增量,避免政策叠加、力度叠加,能够保证力度和节奏。监管本身影响的是市场长期变量,从全年维度看无需过度悲观。

    事实上,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对严监管形成一致预期的情况下,监管加码对债市情绪上的影响已减弱不少。某大型私募表示,去年三季度时,市场还幻想监管会有所放松,近几个月,监管趋严已成为共识,对市场情绪的冲击不大。

    尽管短期承压,但在债券投资人士看来,待去杠杆过程收尾,金融生态链将被重塑,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需要耐心守候。

    苏谋东表示,防风险、去杠杆会对基本面产生一定影响,比如对M2和社融,进而影响资本市场。但短期来看,最大的影响仍在于投资者预期和风险偏好层面,这也是本轮债市短期大跌的主要原因,因为基本面和资管行业实质性的调整是相对滞后的。

    苏谋东称,中长期来看,经过本轮监管周期,整个金融生态链都将重塑,过去盲目加杠杆、期限错配,以及过度投机炒作都将受到限制,最终影响资产定价。在这个过程中,相信未来真正优质的资产以及优秀的投资机构会脱颖而出。

    海富通基金固定收益研究部总经理莫迁也表示,去杠杆对于债券投资来说是个先苦后甜的过程,金融收缩期间利率走高,债券投资面临压力。但进入去杠杆的后半段,利率可能会转向下行,为债券投资带来一些转机。目前债市和许多周期性行业的周期有所拉长,等待的时间可能会比以往更久,投资者需要更加耐心。

    而对于信用风险,李飞判断,尽管整体信用风险时有爆发,但依旧可控。因为新的违约主体出现较少,市场对其他违约事件已有一定预期,而且前几年过剩产能违约较多的行业,近两年现金流和盈利能力已明显改善。

    基金以防守为主

    低风险品种受青睐

    尽管看好未来的趋势,但短期内不少债券投资人士表示已转向防守为主的策略。

    李飞表示,去杠杆最主要的影响是无风险收益率上升抑制了各类资产估值,随着去杠杆的逐步展开,资产波动可能会加大。目前,债市投资仍应以低久期高流动性的防守策略为主。

    莫迁也表示,短期风格偏向防御,主要是采取中短久期、中高评级的信用债和票息策略。目前中高评级信用债的绝对收益水平处于历史高位。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也表示,投资高等级短久期信用债防守为主,后市还要观察低等级信用利差扩大的风险。

    一位公募基金专户基金经理则认为,目前在配置结构上,宜减少信用债配置比重,增配风险较低的利率债。结构型调整过程中,一些优良资产如十年国开债等利率债也会下跌,可从中寻找机会。

    苏谋东则表示,未来需要密切关注基本面、通胀、海外货币政策周期等因素,策略上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另外,去年以来转债市场扩容,为组合贡献了超额收益。今年转债市场仍将维持快速发展势头,未来也将密切关注该领域内的投资机会。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