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两会进行时 > 正文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建议构建以预防为主的疾病防控体系

2021-03-04 17:55  来源:证券日报网 何文英

    本报两会报道组 何文英

戴立忠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

    “除了突发疫情外,重大疾病也是给老百姓健康幸福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威胁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加强在重大疾病方面的预防,实现全民健康和全面小康,降低医疗负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说道。

    资料显示,圣湘生物是国内首批新冠核酸检测试剂获批上市的6家企业之一,公司新冠核酸检测产品已服务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疫情防控一线。“圣湘方案”在全球众多国家成为当地抗疫核酸检测主导方案,部分国家新冠核酸检测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80%。

    作为新冠疫情防控的深度参与者,戴立忠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投入1元预防可节约8.5元治疗费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以及全球的疾病防控体系敲响了警钟,事实上近几十年来每年都有新发一种传染病的发展趋势,如新冠、SARS、埃博拉、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等。”戴立忠表示。

    “在传染病方面,我国乙肝感染者约7000万例,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3000万例。同时,我国也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2019年约有83.3万人新发结核病,其中3.3万人死亡。”戴立忠说道。

    此外,我国由慢病以及癌症导致的死亡率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近年来人们对于疾病预防检测筛查意识有所提升,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小病输掉一头牛,大病卖掉一栋楼’的医疗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存在,由此带来的因病致贫返贫案例也不在少数。”戴立忠表示。

    戴立忠指出,我国目前医保支出主要集中在治疗端,在疾病预防性检测和筛查端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健康教育宣传,引导民众主动进行健康体检,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群在“未病”阶段仍缺乏引导性动机去主动进行疾病的早期预防性检测和筛查,“有病再治病,反正医保能报销”的主观意识更占主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投入1元钱用于预防保健,可以节约8.5元治疗费。对于一些具体的疾病,预防所产生效益更加明显,例如投入1元用于预防肝癌,可节约750元医疗成本。”对此,戴立忠建议加大在健康检测、疾病筛查方面的投入,优化医保投入机制、支付体系,贯彻以预防为主的理念,加大预防端医保支付比例。

   物尽其用,充分发挥核酸检测能力效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了大量的核酸检测实验室,大幅提升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疫情防控机构新冠核酸检测能力。”戴立忠认为,后疫情时代,应充分发挥已建成新冠核酸检测基础设施的附加价值,充分发挥核酸检测实验室效用,全面推进精准诊疗,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和传染病、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控水平。

    “核酸检测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精准诊断,不仅能够实现对疾病风险精确预测、诊断和分类,还能够实现对疾病实现精准的药物应用、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诊断流程标准化,减少医生主观判断,实现精准诊疗。”戴立忠说道。

    “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为例,致病病原体种类多,不同病原体可能导致的临床症状相似度高,但治疗用药方案差异巨大。通过核酸检测精准判别感染病原体,可以防止抗生素滥用或过度医疗。”戴立忠补充道,“类似的应用在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中都有着精准诊疗、精准用药的指导意义。”

    此外,核酸检测技术也是疾病早期筛查预防、风险预测的更有效手段。据介绍,宫颈癌、乳腺癌、肝癌等重大疾病均可通过基因检测进行早期风险预测和筛查,阻断病程发展,提高生存率甚至治愈;地中海贫血、血友病、新生儿出生缺陷等可通过基因检测实现精准预防;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通过基因检测实现早期风险预测,实现干预端口前移。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疫情下我国核酸检测能力得到迅速提升,为核酸检测在疾病防控体系的应用落地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截至2021年1月13日,全国已有8437个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开展核酸检测,是2020年3月底可以开展核酸检测医疗卫生机构的4倍,已全面广泛覆盖县级医疗卫生机构。

    戴立忠认为:“如此庞大的核酸检测能力是我国社会和医疗卫生体系的宝贵财富,除了应对新冠等突发疫情,还可在我国传染病防控、肿瘤防控、慢病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议充分发挥已建成核酸检测能力效用,为疾病防控提供风险预测、鉴别诊断、精准用药诊疗指导、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的精准指标,加速现有核酸检测能力转化成为我国公共卫生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体系的中坚力量。”

(编辑 乔川川)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