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芗逸 见习记者 何成浩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政府工作的重点。10月31日,四川省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四川省扎实开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五个专项治理”,积极推动各项政策协同发力,民营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5.1%,与上年同期持平。
10月2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到,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有效保护合法权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近期,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多地密集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等相关会议,为民营企业家提供与政府交流的直接渠道。
例如,10月27日,重庆市荣昌区召开2025年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动周营商环境恳谈会。64名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户代表与28家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面对面交流,聚焦发展堵点直抒己见。石家庄市全市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于10月22日召开。会上,10家民营企业负责同志先后发言,结合各自发展实际,畅谈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就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经营成本、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强化科技创新支持、拓宽融资渠道等提出意见建议。
10月21日,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召开10月份民营企业座谈会,围绕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以及高技术和未来产业“十五五”规划编制听取意见和建议。
“举办这样的座谈会,核心目的在于搭建一个政企之间坦诚交流的平台,让政府能够直接倾听来自市场一线的声音。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对市场变化、政策感受最为敏锐,通过面对面沟通,政府可以更精准地掌握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企业发展的实际困难以及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这为科学决策、优化政策提供了坚实依据。”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表示,近期中央和地方民营企业家座谈会释放出积极的政策信号。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民营企业作为创新的主力军,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政府通过座谈会传递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强烈信号,旨在稳定市场预期,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在研发、创新等方面的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此外,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稳定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增强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
“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面政策制定者的平台,政府的积极回应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各级政府的关心与支持。”曾多次参加类似座谈会的北京浙江商会监事郑雷斌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提到,尤其是在听取了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建议后,政府能够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确保企业在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稳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从参会企业情况来看,各地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的科技含量正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家座谈为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提供了参考。
例如,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安徽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听取企业家发言后表示,将认真研究、充分吸纳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会同安徽省有关部门在数据要素供给、算力支撑、场景开放等方面出台更具针对性、更富实效性的政策措施,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营造更优环境。
袁帅表示,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的常态化举办,反映了地方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过去,政府更多地侧重于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管,而如今通过常态化举办座谈会,政府更加注重为企业提供服务,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有助于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增强了企业对地方投资的信心,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资金流入。
洪勇也认为,这种治理模式的转变对地方营商环境将产生深远的长期影响。它增强了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有效提振了企业家信心,激发了民间投资活力。一个更加开放、包容、高效的沟通机制,将持续优化地方的制度环境,吸引更多优质要素集聚,从而形成“近悦远来”的良好生态,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9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时提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扩大准入、打通堵点、强化保障等方面实施一批务实举措,加强产业、投资、财政、金融政策协同,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民间投资发展。同时,坚持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认真倾听企业意见和诉求,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切实帮助解决企业实际困难,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袁帅表示,良好的政企关系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形成政府与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